在江州市中心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裡,上午八九點鐘正是老茶客們聚集的高峰期。
竹椅藤桌,蓋碗飄香,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正悠閒地讀著報紙,或是圍著棋盤廝殺。
“老張,你看今天這報紙副刊沒?說什麼‘光棍節’,現在這些年輕人,真是搞不懂。”一位戴著老花鏡、穿著中山裝的老人抿了口茶,指著《江州晚報》上的一小塊文章,搖頭笑道。
旁邊被稱為老張的老人扶了扶眼鏡,湊過去看了看:“光棍節?十一月十一號?四個一?這有什麼講究?我們那時候,打光棍是件丟人的事,家裡老人愁得睡不著覺,現在倒好,還搞個節日慶祝起來了?真是世風日下喲。”語氣裡充滿了不解與一絲鄙夷。
“可不是嘛!”另一位搖著蒲扇的老人加入討論:“我聽我孫子說,他們大學裡好多學生還在搞什麼聯誼活動,說是要‘脫光’?哎喲,這話聽著都害臊!我們那時候搞對象,哪能這麼大張旗鼓的?都是偷偷摸摸,組織上介紹,領導批準……”他說著,臉上露出一絲對往昔歲月的懷念。
“互聯網上搞出來的名堂吧?”又一位看起來稍顯“時髦”、知道些新鮮詞彙的老人插話:“我兒子在電腦公司上班,說現在年輕人都泡在網上,什麼qq、論壇的。這個光棍節,估計就是哪個閒得無聊的大學生在網上瞎起的哄,結果一傳十十傳百,還真有人當真了。”
他頓了頓,略帶調侃地說:“不過也好,找個由頭吃喝玩樂嘛,總比我們那時候隻有春節國慶強。”
茶館裡的老人們大多附和著點頭,語氣中帶著過來人特有的寬容與不解。
在他們看來,“光棍”意味著孤獨、失敗與不完整,是需要被儘快解決的“問題”,而非值得慶賀的“狀態”。
這個突如其來的節日,以及背後所代表的互聯網文化和年輕人特立獨行的價值觀,與他們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格格不入。
他們或許會一笑置之,或許會輕微斥責,但大多並不會真正放在心上,隻覺得是年輕人又一次無傷大雅的胡鬨。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的另一端,氛圍卻截然不同。
江州大學旁的“極速網吧”裡,即便是在上午,上座率也超過了七成。
煙霧繚繞中那時網吧禁煙還未嚴格執行),混雜著泡麵味、汗味和機器散熱的氣味。
鍵盤聲、鼠標點擊聲、遊戲音效和年輕人的大呼小叫交織在一起,充滿了躁動的活力。
幾個顯然沒課的大學生擠在一台電腦前,屏幕上是淘寶網的頁麵,正中央展示著光速g1手機的促銷信息。
“我靠!588?!真的假的?這配置,這外觀,看上去比諾基亞那些同配置的便宜快一半了啊!”一個頭發亂糟糟、穿著運動服的男生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指著屏幕。
“光速科技?沒聽說過啊,新牌子吧?靠譜嗎?”旁邊戴眼鏡的男生顯得比較謹慎:“彆是山寨機,用兩天就壞了。”
“你看詳情頁,說是用了聯發科的芯片,質量應該還行吧?主要是這價格太香了!而且你看,隻有前十分鐘下單才是608,還能返現20,實付588!限量1000台呢!”另一個身材微胖的男生顯然心動了,不斷刷新著頁麵,生怕錯過。
“光棍節促銷……淘寶還挺會搞事兒。”一個看起來像組織者的高個子男生摸著下巴:“11點11分開始,這時間點選得真夠光棍的。管他呢,反正我正好想換手機,我那破摩托羅拉都快掉漆了。588,大不了少吃幾頓大餐!哥幾個到時候幫我搶啊,誰網速快誰上!”
“沒問題!網吧這網速總比宿舍強!”眾人紛紛響應。
對他們而言,“光棍節”是一個新鮮、有趣、帶著些許自嘲和叛逆色彩的符號。
它誕生於校園bbs,流行於網絡社群,是專屬於他們這代互聯網原住民在當時看來)的獨特文化印記。
它無關悲情,更像是一場集體的狂歡,一個消費的借口,一個可以名正言順地擺脫單身“恥辱”、或者至少是共同慶祝單身的聚會。
任何與這個節日掛鉤的促銷活動,都自帶話題和吸引力。
不僅在網吧,在大學宿舍、在白領的辦公室隔間裡,關於“光棍節”和淘寶促銷的討論也在悄悄進行。
qq群、校園論壇、早期的豆瓣小組等地,都能看到相關的帖子。
年輕人樂於接受並傳播這種新奇的、帶有網絡基因的事物。
他們對此感到好奇、興奮,並躍躍欲試地想要參與其中,成為這波新潮流的一部分。
這種代際之間的認知差異,恰如2005年中國社會轉型的一個縮影。
傳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仍在穩步延續,但互聯網帶來的新鮮文化與消費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進年輕一代的生活,悄然改變著他們的觀念與行為。
光速科技的g1手機,選擇在這樣一個充滿象征意義的時間點,以這樣一種極具互聯網特色的方式登場,無疑精準地踩在了時代的脈搏上。
喜歡重生後邊造國貨邊炒股成全球首富請大家收藏:()重生後邊造國貨邊炒股成全球首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