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蜀劉備和東吳孫權紛紛稱帝的消息如同狂風驟雨般席卷整個華夏大地,傳至北方的廣袤疆域時,早已占據平、幽、並、冀四州之地的吳權,卻隻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他的目光深邃而冷靜,仿佛早已洞悉了這一切的虛妄與浮躁。
在遼王吳權的宮殿之中,氣氛卻異常熱烈。中書邴原、禦史華歆、軍師賈詡、沮授、郭嘉等人紛紛上表,他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遼王的崇敬與期望。他們認為,遼王不可步固自封,應當效仿先賢,在北地稱帝,以彰顯其威嚴與雄才大略。他們的話語如同激昂的戰鼓,敲打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大都督、鎮北將軍徐晃也率眾而來,太史慈、張合、管亥、趙雲等將領個個氣宇軒昂,他們高聲請奏,願擁立吳權為皇帝,跟隨他南征曹魏,西伐西蜀,消滅東吳,統一華夏。他們的目光中燃燒著對勝利的渴望,仿佛已經看到了那輝煌的未來。
然而,吳權卻在眾人熱烈的呼聲中,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冷靜。他緩緩起身,目光如炬,掃視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如同北方的寒風,吹散了眾人內心的浮躁:“諸位,目前還不是稱帝的時候。”
此言一出,眾人皆是一愣,宮殿內的氣氛瞬間凝固。吳權繼續說道:“我心中還有幾件重要的大事尚未完成,若此時稱帝,不過是空有其名。等這幾件大事辦妥,我有信心,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一統華夏。”
吳權的話語如同春日的暖陽,漸漸驅散了眾人內心的迷霧。他首先提到了那些跟隨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舊臣。荀彧、然人、蓋勳、徐榮、鞠義、牽詔、嚴綱、唐錿等人,他們都是吳權的左膀右臂,是北方這片土地的基石。然而,歲月無情,這些曾經意氣風發的英雄如今已步入暮年。特彆是荀彧,他已年過八旬,在古代,這已是極為罕見的高壽。如今,他耳聾眼花,早已無法在廳堂議事,他所負責的八史司如今隻能由吳權親自管理。
太學院院丞管寧,這位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長者,如今也已病入膏肓。醫學院掌院皇普謐曾私下對吳權說,管寧恐怕已經支撐不了幾天了。吳權聽聞此言,心中不禁一陣酸楚。管寧不僅是太學院的主管,也曾是自己的得力臂膀,更是自己奠定平州之時的主要參與者和執行者。他的離去,將是整個北方的巨大損失。
除了這些中央的重臣,地方上的幾位太守也令吳權憂心忡忡。北平太守田疇、遼東太守蘇仆延、樂浪太守魏攸,他們因年事已高,久病纏身,已不適合再管理郡務。吳權深知,這些地方的政務絕不能廢弛,否則將會引發諸多不穩定因素。
然而,就在吳權為這些老臣的健康狀況憂心忡忡之時,平州傳來了一則噩耗,如同晴天霹靂般擊中了所有人的心。太學院院丞管寧終究沒有挺過年關,在歲末交替之際,撒手人寰。吳權聞訊,悲痛欲絕,他淚流滿麵,仿佛失去了一個至親之人。他下令為管寧舉行了大葬,追封他為忠義候,將其葬於雲夢山忠義祠。雲夢山,這片曾經見證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地方,如今又多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靈。
不久之後,北平、東遼、樂浪又先後傳來噩耗。田疇、蘇仆延、魏攸三位太守也相繼亡故。吳權再次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他追封這三位太守為郡公,撥出官銀,命他們的後人好生安葬。為了不使三郡政務廢弛,吳權命三郡司馬暫代太守,處理郡務。
麵對如此多的變故,吳權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他深知,這些老臣的離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陷入消沉。相反,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
吳權深知,太學院所轄的文政、軍事兩院經過多年的教育建設,已經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政務和軍事人才。這些新秀如同初升的太陽,充滿了朝氣與活力。然而,新老更替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個平穩的過渡過程。吳權心中已經有了計劃,他打算在稱帝之時,進行一次徹底的改革與分封。他要妥善安置那些有功績的老臣,讓他們安享晚年;同時,也要為這些新秀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讓他們成為北方這片土地的新生力量。
吳權站在宮殿的高處,眺望著遠方的山川大地。他的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滿了挑戰,但他也相信,隻要他堅定信念,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總有一天,他能夠實現自己的抱負,一統華夏。
北方的風雲變幻莫測,但吳權的心卻如磐石般堅定。他將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