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漸沉,雲夢山的霧氣愈發濃重,山風掠過鬆林,發出低沉的嗚咽。吳權離開三清宮後,並未直接下山,而是沿著另一條石徑,走向山腰處的忠烈祠。
忠烈祠依山而建,青磚黛瓦,莊嚴肅穆。祠前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上書“忠魂不朽”四個大字,筆力雄渾,仿佛蘊含著無數英靈的呐喊。
吳權站在祠前,神情肅穆。親兵早已備好香燭祭品,他親自點燃三炷香,青煙嫋嫋升起,在暮色中顯得格外沉重。
推開祠門,昏暗的燭光映照出祠內整齊排列的靈位。吳權緩步上前,目光一一掃過那些熟悉的名字——
盧植——漢末名儒,一代忠臣,曾為帝師,為平州的創立立下汗馬功勞。
蔡邕——文壇巨匠,才華橫溢,協助主公,弘揚教育,為平州培養了諸多人才。
荀彧——王佐之才,曾助吳權平定北方,臨終之前還不忘提醒主公多施仁政。
公孫度——玄菟太守,在吳權新任遼東太守時,給予遼東極大的幫助和支持,也是第一個歸附吳權的太守。
韓忠——吳權舊部,戰死沙場,臨終前仍高呼“為主公儘忠”。
……
吳權沉默良久,最終深深一拜,低聲道:“諸君在天之靈,當佑我遼東大業。”
他的聲音很輕,卻仿佛在空蕩的祠堂內回蕩。這些故去的舊臣,有的曾是他的老師,有的曾是他的戰友,但如今,他們都已化作曆史的塵埃,唯有忠烈祠內的靈位,記錄著他們曾經的存在。
祭拜完畢,吳權走出忠烈祠,天色已暗,山風更冷。他抬頭望向山頂,那裡還有一座行宮彆院,是貂蟬的居所。
行宮彆院隱於山林深處,四周鬆柏環繞,清幽寂靜。吳權獨自一人來到院門前,輕輕叩響銅環。
片刻之後,伴隨著“嘎吱”一聲,那扇略顯陳舊的院門被緩緩推開。一名身形佝僂、滿臉皺紋的老仆出現在門口。他定睛一看,見到站在門外的吳權,先是微微一愣,似乎有些驚訝,隨即便慌慌張張地跪伏在地,磕頭如搗蒜般,口中還高呼著:“老奴拜見遼王!”
吳權見狀,連忙擺了擺手,示意老仆起身,並輕聲問道:“貂蟬……夫人她可還好?”老仆聞言,稍稍遲疑了一下,然後才低聲回答道:“夫人一切安好,隻是……”話到此處,他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麼,欲言又止。
吳權見狀,心中不由得一緊,眉頭也微微皺起。他沒有再追問下去,而是邁步徑直走進了庭院。
這座庭院並不大,陳設也頗為簡樸。幾株梅樹靜靜地佇立在庭院的角落,枝頭的梅花悄然綻放,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穿過庭院,吳權來到了正堂前。正堂的門敞開著,裡麵的情景一覽無餘。隻見一名女子正端坐在堂內的矮榻上,低著頭專心致誌地繡花。聽到吳權的腳步聲,女子緩緩抬起頭來。
當吳權看清女子的麵容時,他整個人都怔住了。
女子正是貂蟬。
記憶中的貂蟬,傾國傾城,一笑可令英雄折腰。可眼前的她,雖仍能看出昔日的風華,但眼角已有了細紋,青絲間夾雜著幾縷白發,眉宇間透著一絲疲憊與滄桑。
“遼王……”貂蟬緩緩地放下手中的繡繃,輕盈地站起身來,向著吳權盈盈一拜。她的聲音依舊如往昔一般輕柔,但卻似乎少了幾分當年的靈動與活潑。
吳權見狀,心中不由得泛起一絲微酸。他連忙快步上前,伸手扶住貂蟬,柔聲道:“不必多禮。”
兩人相對而坐,一時間竟都有些沉默。屋內靜得隻能聽到彼此的呼吸聲,氣氛顯得有些凝重。
過了好一會兒,吳權終於打破了這片沉寂,他輕聲問道:“這些年……你過得如何?”
貂蟬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著些許淡然與從容,她輕聲回答道:“山中清淨,倒也自在。”
吳權點了點頭,正想要再說些什麼,忽然間,一陣清脆的孩童笑聲從內室傳了出來。這笑聲如銀鈴一般悅耳動聽,在這靜謐的氛圍中顯得格外突兀。
吳權猛地抬起頭,目光直直地看向內室門口。隻見一個約莫五六歲的小男孩像一陣風似的跑了出來,他的手中還緊緊握著一隻木雕的小馬,臉上洋溢著天真無邪的笑容。
“娘親!你看我的小馬!”男孩歡快地跑到貂蟬身旁,這才注意到吳權,好奇地打量著他。
吳權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