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善與司馬懿率領著剛剛擊潰關索運糧隊的得勝之師,士氣高昂,沿著官道快速向定軍山方向推進。沿途隻見蜀軍遺棄的些許輜重和狼狽的痕跡,更讓他們確信蜀軍防備空虛,勝利在望。
然而,當大軍行至一處地形險要的穀地時,司馬懿卻猛地勒住了戰馬。他抬頭四望,但見兩側山勢陡峭,林木幽深,穀口狹窄,形同葫蘆,中間腹地卻相對開闊,正是兵家設伏的絕佳之地——葫蘆口。
一股寒意陡然從司馬懿脊背升起,他臉色微變,脫口而出:“不好!”
一旁的白善正沉浸在即將奪取糧草的興奮中,聞聲疑惑道:“軍師,何事不好?蜀軍已潰,定軍山指日可下……”
司馬懿急聲道:“白將軍,我等恐怕中計了!我方才細想,前番張武、太史亨劫糧,雖焚毀些許,但最終大敗虧輸,太史亨戰死,張武重傷。諸葛亮治軍嚴謹,賞罰分明,那張嶷縱有失察之過,但最終保住了糧草主體,擊退敵軍,豈會因小過而受重責,甚至被貶至後方督糧?此乃第一疑點!”
他語速加快,手指周圍山嶺:“再看此地形勢,葫蘆之口,易進難出。諸葛亮何等人物?豈會在我軍已知曉其糧道的情況下,僅派關索率五千弱兵護衛,還將主帥張嶷調離?此分明是故意示弱,誘我深入!若我所料不差,這山穀兩側,必有伏兵!此乃諸葛亮‘請君入甕’之計!”
白善聽司馬懿抽絲剝繭般分析下來,之前的興奮瞬間化為烏有,驚出一身冷汗。他亦是知兵之人,立刻明白了其中關竅,若非司馬懿機警,他們這一萬五千人馬恐怕就要葬送在這葫蘆穀裡了!
“快!傳令!”司馬懿不等白善回應,立刻對傳令兵吼道,“後隊變前隊,前軍轉後軍,刀盾手在外,長槍弓弩向內,保持陣型,速速退出穀口!快!”
北漢軍訓練有素,雖不明所以,但軍令如山,立刻開始緊張而有序地轉向後撤。
就在此時,山頂之上,一直密切關注穀中動向的諸葛亮,見北漢軍堪堪停在穀口,隊形開始轉向後撤,便知司馬懿已然識破了他的計策。
“司馬仲達,果然機警。”諸葛亮輕歎一聲,卻並無太多失望之色,仿佛對此亦有預料。他羽扇向前一揮,沉聲道:“既已被識破,伏兵儘出!全力攻擊,務必留下司馬懿、白善!”
刹那間,原本寂靜的山林沸騰了!
“殺啊——!”
“休走了司馬懿!”
戰鼓聲震天動地,山穀兩側的密林中,無數蜀軍旗幟豎起,如同雨後春筍。早已埋伏在此的蜀漢精銳,在鄂煥等將領的率領下,如同猛虎下山,從山坡上衝殺下來。箭矢如同飛蝗般從高處傾瀉而下,射向正在轉向的北漢軍後隊。
“果然有埋伏!結陣!迎敵!”白善又驚又怒,大聲指揮部隊。
幸好司馬懿醒悟得早,北漢軍並未完全進入山穀腹地的絕境,大部分人馬尚在穀口相對開闊地帶。雖然遭遇突襲,陣腳有些慌亂,但在白善的指揮和司馬懿的調度下,迅速結成了圓陣,盾牌手死死頂住外圍,長槍如林,弓弩手則奮力向山坡上還擊。
雙方就在這葫蘆口內外展開了激烈的混戰。蜀軍占據地利,居高臨下,攻勢凶猛;北漢軍則憑借精銳的素質和求生的意誌,拚死抵抗。一時間,刀光劍影,血肉橫飛,呐喊聲、慘叫聲、兵刃碰撞聲充斥了整個山穀。
戰鬥持續了約半個時辰,蜀軍雖奮力衝殺,但北漢軍陣型未亂,且戰且退,逐漸脫離了最危險的穀口區域。諸葛亮見己方伏兵優勢已失,難以全殲敵軍,又見北漢軍抵抗頑強,為避免更大傷亡,便下令鳴金收兵。
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因司馬懿的及時警覺而功敗垂成。雙方在穀口混戰一場,各自損失了千餘人馬,便脫離了接觸。
驚魂未定的司馬懿,絲毫不敢停留,立即整頓兵馬,加速後撤。白善看著身後漸遠的葫蘆口,心有餘悸,同時對司馬懿更是佩服。
“軍師,如今之計,是退回西城,再從長計議嗎?”白善問道。
司馬懿臉色卻依舊凝重,甚至比剛才被埋伏時更加難看,他搖了搖頭,語氣急促:“不,白將軍,我們要儘快趕回西城!我隻怕……隻怕此刻西城已非我所有了!”
白善大驚:“什麼?軍師何出此言?西城有張武和四千兵馬駐守,雖非雄關,但蜀軍主力皆在此處,何人能攻我西城?”
司馬懿一邊催馬疾行,一邊解釋道:“諸葛亮用兵,向來環環相扣!他既然在此設伏欲擒我二人,又豈會放過我軍根基之地?若我所料不差,他必定另派了一支奇兵,趁西城空虛,前去偷襲!張武傷重,守軍不多,若蜀軍行動迅速,此刻西城……危矣!快!全軍加速!務必在城破之前趕回!”
想到這裡,司馬懿和白善再也顧不得軍隊疲憊,下令全軍丟棄不必要的輜重,以最快速度,火急火燎地朝著西城方向狂奔而去。勝利的喜悅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巢穴可能被端的深深恐懼。
喜歡四國爭霸請大家收藏:()四國爭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