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猛然回頭,四周空無一人。
隻有鐘表指針,緩緩倒轉了一格。
那股奇異的波動從指尖蔓延至全身,仿佛某種沉睡已久的東西正在蘇醒。我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翻湧的疑問,轉身離開鐘樓遺址,腳步堅定。
翌日清晨,議事廳外已排起長隊。百姓們帶著希望而來,而更多人,則是衝著“招賢館”的牌子。
“主公,第一批應征者已經到齊。”徐逸站在門口迎接,眼中透著一絲興奮,“有不少是從雲澤國、南嶺逃來的匠人與士子。”
我點點頭,邁步走入廳內。
第一人是個滿臉風霜的老者,手裡捧著一卷破舊的地圖。
“在下姓李,曾參與過北疆水利建設。”他聲音沙啞但有力,“聽聞青嵐城要修渠引水,特來獻策。”
我接過地圖,展開一看,果然標注詳儘,連地勢高低都一一標明。
“你可願擔任工曹?”我直接問道。
老者一怔,隨即激動得雙手顫抖:“願意!當然願意!”
接下來,是一個曾在商路跑馬多年的行商,他提出要在城東設立集市,打通南北貨物流通。我當場任命他為市令,並撥出一批糧草作為啟動資金。
一個又一個人才走進來,帶著技藝、經驗、理想,也帶來了這片土地重生的希望。
幾天後,城東集市初具雛形,商鋪林立,攤販雲集,人流如織。
“以前哪見過這等熱鬨!”一名老婦拉著孫兒的手感慨,“陸將軍真不是說說而已。”
與此同時,士兵們也開始融入民間。他們扛著鐵鍬,在田間地頭挖渠築壩;穿甲的漢子蹲在河邊,和工匠一起搬運石料。
起初百姓還有些畏懼,但漸漸發現這些兵士並非以往那些趾高氣揚的老爺兵,而是能同吃同乾的夥伴。
“軍民合一”製度開始見效,不僅緩解了財政壓力,也讓百姓對這支軍隊有了歸屬感。
然而,就在局勢一片向好之時,徐逸悄然遞來一份密報。
“豪族們仍在煽動民眾。”他低聲說道,“甚至有朝堂權臣的暗中資助。”
我眉頭緊鎖,盯著那份名單上熟悉的名字。
“他們怕了。”我緩緩開口,“我們越強,他們就越坐不住。”
“主公打算如何應對?”徐逸問。
“懷柔與鐵腕並施。”我站起身,目光堅定,“先穩住民心,再鏟除毒根。”
當晚,我親自帶隊,玄鷹衛悄然出動,在幾個關鍵據點布控。
果然,第二日便有人在集市散布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