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尚未散儘,晨霧彌漫在營帳之間。陸昭站在沙盤前,手中握著一支細長的竹竿,輕輕撥動幾枚代表兵力部署的木牌。
“敵軍殘部聯合境外勢力,正在調動。”他語氣平靜,卻透出一絲寒意,“他們以為我們正忙於內務,無暇應戰。”
陳虎站在一旁,雙臂交叉胸前,冷哼一聲:“他們錯了。”
徐逸則翻看著最新的情報卷軸,眉頭微蹙:“但也不能忽視,這種內外夾擊的局勢若處理不好,極可能讓我們的改革計劃胎死腹中。”
陸昭緩緩點頭,目光掃過麵前兩位心腹重臣,沉聲道:“所以,改革必須加速推進。不能等敵人打上門才想到如何應對。”
晨光灑入營帳,映照在他那張堅毅的臉龐上,仿佛為他的決心鍍上一層金邊。
議事廳外,工匠們已開始修築學堂的第二期工程,而營地深處,一場更深遠的變革,也悄然拉開帷幕。
“召集各部主官。”陸昭下令,“今日起,製度改革全麵啟動。”
議事廳內,氣氛比往日更為凝重。數十名將領與文官分列兩側,或低聲議論,或沉默不語。
“諸位。”陸昭立於主位,聲音洪亮如鐘,“戰場上的勝利隻是開始,真正的考驗,是我們能否守住這片土地,並讓它變得更強大。”
他環視眾人,繼續說道:“過去我們靠的是刀劍和熱血,但現在,我們要靠製度、靠秩序、靠人才。”
有人點頭,也有人麵露遲疑。
“主公,”一名年長官員上前一步,“製度改革固然重要,但眼下戰事未定,是否該先穩住軍備?”
“軍備當然不可鬆懈。”陸昭目光堅定,“但我們也要明白,戰爭的本質是綜合實力的較量。沒有完善的製度支撐,即便勝了百場戰役,也無法守住一座城池。”
此言一出,廳內一片寂靜。
徐逸適時開口:“主公的意思是,製度與軍備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隻有內部穩固,才能真正對外擴張。”
陳虎站起身來,大步走到堂前:“我支持主公!這些年,我們吃了太多因管理混亂而吃虧的虧。現在有了機會,就該趁早動手。”
眾將見狀,紛紛表態,最終達成共識:製度改革勢在必行。
接下來數日,陸昭親自牽頭,徐逸負責統籌,陳虎協助調度,各項改革措施逐步落地。
第一項便是權力監督機製的建立。以往地方官員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監管,導致腐敗滋生、政令不通。如今,陸昭設立監察司,由中央直接派遣巡視官員,定期巡查各地政務,發現問題可當場彈劾,嚴重者交由軍事法庭審理。
此舉一出,立刻引起部分舊派官員的不滿。有人私下串聯,試圖阻撓新政推行。
“他們在試探底線。”徐逸分析道,“若此時退讓,後續改革必將舉步維艱。”
“那就讓他們看看,誰才是真正的底線。”陸昭冷冷回應。
與此同時,行政效率提升也被提上日程。過去的文書流程冗長複雜,常常一件小事要走十幾道程序,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陸昭引入“限時辦結製”,並設立“績效考核榜”,每日公示各部門處理事務的數量與質量。做得好的給予嘉獎,拖延推諉者則公開通報批評。
這一舉措立竿見影,許多原本懶散的官員開始主動加班處理公文。
“以前總覺得這些製度離我們很遠。”一名年輕屬官感慨,“現在才發現,它就在我們身邊,逼著我們進步。”
然而,改革從來不會風平浪靜。
某日清晨,一封密信送到了陸昭案頭。
內容簡短,卻字字驚心——
“監察司派出的巡視官,在前往西境途中遇襲,生死不明。”
陸昭看完後,神色未變,隻是將信紙放在燭火上緩緩燒毀。
“果然來了。”他輕聲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