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鼓聲尚未遠去,西境的硝煙還未散儘,我已回到玄啟城內。寒霜國的前鋒雖被擊退,但這場戰役也暴露出後勤調度與兵員補給上的短板。要真正穩固防線,僅靠鐵血和戰車遠遠不夠。
“主公,前線將士士氣高昂,但民間情緒尚不穩定。”徐逸站在議事廳中央,手中握著一卷民情簡報,“邊關百姓對戰爭仍存恐懼,若不能讓他們看到希望,恐怕難以持久支持。”
我沉吟片刻,望向窗外。街道上行人寥寥,商鋪緊閉,街角孩童在塵土中玩耍,臉上卻難掩惶恐。
“是時候讓玄啟人記住,我們不僅是戰士,更是守護者。”我緩緩開口。
一場新的戰役,即將在玄啟城內打響——不是用刀劍,而是用文化。
召集令迅速下達,徐逸、陳虎、以及幾位負責民生事務的官員齊聚一堂。
“我們要辦一場盛大的文化節。”我開門見山,“不僅是為了提振民心,更是為了凝聚人心。”
話音剛落,便有官員皺眉道:“主公,眼下正值戰時,財政吃緊,是否……”
“我明白你的顧慮。”我打斷他,目光掃過眾人,“但我們不能隻活在戰鼓聲中,也要讓百姓知道,玄啟不隻是戰場,更是家園。”
我調出史鑒通靈係統的戰術洞察功能,輸入關鍵詞“凝聚力”、“文化傳播”、“古代節慶”。
屏幕上浮現出一組數據:漢代太初年間的“上元燈會”,唐開元年間的“清明詩會”,皆為增強民眾歸屬感而設。
“我們可以借鑒這些案例。”我指著屏幕,“以節慶形式推動文化活動,既不耗費過多資源,又能調動全民參與。”
徐逸點頭:“若能結合本地風俗,再輔以獎賞機製,定能激發百姓熱情。”
會議最終決定,在玄啟舉辦為期七日的文化慶典,內容涵蓋武藝比拚、詩詞朗誦、民間技藝展示等項目。同時設立“玄啟榮耀榜”,表彰優秀藝人、工匠與文士。
資金問題擺在眼前,我親自召見領地內的富商,承諾給予商業特權與榮譽頭銜,換取他們的讚助。
“你們投資的不是一場活動,而是玄啟的未來。”我對他們說道,“當百姓心中有歸屬,市場才有穩定;當文化興盛,商業才能繁榮。”
部分商人起初猶豫,但在看到朝廷提供的保障政策後,終於答應出資。
第一筆銀兩到賬那天,我親自主持了啟動儀式。
“從今日起,玄啟不再隻是軍營,而是文明的火種。”我在廣場上高聲宣布,“願每一位玄啟人,都能在這場慶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接下來的幾日,整個玄啟開始沸騰。
街頭巷尾張燈結彩,木匠們忙著搭建臨時舞台,說書人在茶館門口宣講節日安排,孩童們拿著新印製的宣傳單四處奔跑。
陳虎帶領士兵挨家挨戶發放傳單,並親自示範舞獅技巧,引得無數孩童圍觀歡呼。
“以前總覺得打仗才是大事,現在才知道,文化也能讓人熱血沸騰。”他在訓練間隙對我說。
我笑著拍拍他的肩膀:“真正的強盛,不止於戰場。”
活動當天,城南廣場人潮湧動,旌旗飄揚。我身披輕甲,站在高台上,望著台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滿足。
“這是玄啟的第一次文化盛會。”我對身邊的徐逸說,“也是我們走向強盛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