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令兵的腳步聲還在議事廳外回蕩,我望著地圖上那片東南方向的邊界線,眉頭緊蹙。
“主公。”徐逸走到我身旁,聲音低沉,“無論來者是誰,玄啟都已非昔日可比。”
我點頭,目光從地圖上收回,掃過議事廳內一眾謀士、將領。他們或站或坐,神情各異,但無一例外都帶著對未來的期待與隱憂。
“眼下,我們最要緊的,不是應對敵人,而是穩固自身。”我說道,語氣堅定,“玄啟的發展不能止步於一時的勝利。我們要建立一套真正能支撐這片土地長久繁榮的製度。”
陳虎撓了撓頭:“製度?咱們現在不也有規矩麼?”
“規矩是死的,製度是活的。”我望向他,“我們要的是能讓所有人各司其職、各儘其責的體係,而非靠人情和命令維係的臨時安排。”
徐逸眼中閃過一絲明悟,輕聲道:“主公是要……改革吏治,厘清權責?”
“不錯。”我緩緩說道,“議政院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細化執行機製,設立監察機構,確保每一項決策都能落地,每一個官員都不能懈怠。”
議事廳內頓時議論紛紛。
有人欣喜,也有人麵露遲疑。
一名年長的文官起身拱手:“主公,製度雖好,但推行起來恐怕阻力不小。許多舊有勢力未必願意配合,若處理不當,反而會引起動蕩。”
我看著他,語氣平靜卻有力:“製度的推行,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但正因為難,才更值得去做。你們誰還記得當初玄啟還隻是一個邊陲小城時的模樣?如今我們有了人才、有了資源、有了民心,還有什麼理由停下腳步?”
眾人沉默。
我繼續說道:“明日召集所有官員,舉行製度改革會議。我要讓所有人明白,玄啟的未來,不止屬於我和幾位將領,更屬於在座每一位。”
夜色漸深,議事廳燈火通明。
第二天清晨,玄啟城最大的議事堂內,已經坐滿了來自各地的官員、學者、工匠代表。
徐逸站在一旁,低聲問我:“主公,真要將權力下放給這些人?”
“不是下放,是共享。”我淡淡一笑,“玄啟要的,是一個人人皆可參與、人人皆可建言的治理模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朝堂腐敗覆轍。”
會議開始後,我首先闡明製度改革的目的與意義。
“玄啟崛起,靠的不僅是軍隊,更是人心。”我環視全場,“過去我們依靠戰功立身,但現在,我們需要製度來保障公平與秩序。隻有製度健全,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士兵才能安心征戰,工匠才能專注技藝,學者才能傳承文明。”
台下眾人神色各異,有認同的,也有猶疑的。
我接著提出幾項關鍵改革措施:
第一,設立行政執行署,負責各項政策的具體實施;
第二,成立監察院,獨立於其他機構,專門監督各級官員行為;
第三,製定《玄啟律例》,將以往零散的軍規、民約整合為統一法典,明確職責與獎懲。
“這些製度不是為了束縛大家,而是為了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看著眾人,“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玄啟的根基,哪怕將來我不在,也能繼續運轉。”
一位年邁的官員皺眉道:“主公所言極是,但如何保證這些製度能夠真正落實?畢竟,人心難測。”
我點頭:“這個問題問得好。因此,我決定引入‘輪值製’,每隔半年由不同部門輪流擔任監察院主事,防止權力集中;同時,在各地設立民意反饋點,民眾可直接提交建議或舉報問題,由監察院受理並公開回應。”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
這不僅是一次製度上的革新,更是一次思想上的顛覆。
“主公此舉,前所未有。”徐逸在我耳邊低聲道,“若真能推行下去,玄啟將不再隻是軍鎮,而是一座真正的國之雛形。”
會議持續到午後,最終達成初步共識。
接下來幾天,我親自督導製度細則的製定,並命人將《玄啟律例》初稿張貼於各大街巷,供百姓閱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