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你若想發展好農業,讓大秦帝國的百姓人人有飯吃,人人能吃飽,你就不能整日待在鍛造工坊,沉迷於器物。”
“你應該始終以發展農業為重!”
馮去疾要耗這麼多的口水,就是要深進淺出地讓趙扶蘇明白,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這個道理。
趙扶蘇要搞農業,那就不要在那裡搞器物了。
有個詞叫做上行下效,趙扶蘇作為大秦帝國真正意義上的皇帝,他沉迷於搞器物,必然是會帶偏一大批的人,大秦帝國就無法一心搞農業生產了。
趙扶蘇要取消徭役,要讓徭役一頓吃三餐,頓頓吃飽,馮去疾隻是有意見。
但他沒有太反對。
可趙扶蘇要沉迷於搞器物,那就不行。
這將動搖國本!
工商業的強大,必然是會吸農業的血!
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商君,此話生動地說出了,農業跟工商業,兩者不可兼得。
“我知道了。”
趙扶蘇點頭。
仔細地聽了馮去疾這一番長篇大論以後,趙扶蘇終於是明白了馮去疾的顧慮。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農民可能就隻養活三個人。所以,農民不能去從事商業,不能去從事工業。
趙扶蘇也感慨。
這也是,東方領先了西方幾千年,工業革命卻沒能發生在東方的原因啊。
東方的皇權力量太強大了。
在皇權重農抑商之下,商業跟工業都受到打擊。
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明最早是出現在明朝的,卻被皇權給掐斷了萌芽。
趙扶蘇深知皇權對工業革命的製約。
這也是他掌握了軍權,發動軍事政變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皇權給進行了製約。
想要搞工業革命,皇權那套政治製度就要被舍棄,采用新的先進社會製度。
以大秦帝國為主導,放開部分經濟,以達到讓帝國具有新活力的目的。
社會製度沒有好壞之分,隻有合適跟不合適之分。
趙扶蘇很清楚,他們龍國人還是更適合這一套。
畢竟,這是他們通過近百年反複摸索,驗證出來的。
他照抄作業即可。
馮去疾繼續說道:“滅六國前,我秦國地方普通糧倉,就可做到萬石一積。”
“在鹹陽,更能做到十萬石一積!”
“這是我們秦國能常年有數十萬的軍隊,能在外征戰的底氣!”
馮去疾的語氣之中滿是自豪。
趙扶蘇算是聽出來了,秦國之所以能夠滅六國,就是糧食多。
比糧食消耗,其他國家消耗不過他。
否則,秦國跟趙國兩國在長平對峙的時候,趙國如果糧食比秦國充足,趙國軍隊就沒必要急於發動大決戰。
他守住要塞,秦軍還是打不進趙國國土。
等到秦國沒糧了,秦軍自然就退了。
趙扶蘇就很好奇,秦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糧。
當然了,他最好奇的還是,秦國有這麼多的糧,糧價怎麼還高得離譜。
他就讓徭役們吃飽一下,大秦帝國都要崩了。
這讓趙扶蘇很是疑惑。
馮去疾道:“我們秦國滅六國,將積蓄的糧食都消耗光了。”
“這些年來,又恰逢碰上地動,天災,收成不好。”
“我們沒有太多糧食,賣出的糧食價格自然一路上漲。”
“哦。”
趙扶蘇點頭。
他覺得有哪裡不太對。
但他暫時又沒有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