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養殖場地必須要在大海裡建造,那難度可不低,憑借我手頭裡工具想實現非常困難。
而淡水養殖場隻需要在河道旁邊,挖出一個大小、深度合適的蓄水池,做好擋板防止逃逸就行。
並且我不光可以養蝦,一些其它淡水生物都可以養殖一些,根據以往經驗判斷,這條淡水河的上遊一定會有淡水鱸、白條等魚類存在。
之前我在河裡利用石頭砸到過一條鯽魚,但據我所知鯽魚、鯉魚的原產地實在長江流域,外國那些都是從國內引進的,不知道這裡的鯽魚是因什麼原因在此生存。
打定主意,我拿上大鐵鏟,順著河流一路往上尋找一處合適的地點。
養殖場不能離海太近,否則漲潮時海水倒灌會影響水產物存活。
走著走著,我來到之前捕捉野雞的這片位置,這裡離入海口大概有二百米左右,地勢較高,就算漲再大潮海水都不會湧到這裡來。
“嗚!”
“咕咕噠...”
小灰朝著一個方向叫喊,那裡的大樹後一隻毛色斑駁的野雞驚慌逃竄。
冬天過去,這群消失一段時間的禽類再次出現。
也不知道冬天它們是藏匿在哪裡度過的。
河道兩岸的土壤濕潤,一鐵鏟下去能輕鬆撅起大塊兒泥土,挖掘起來比較輕鬆。
我在離河岸大概十米遠的距離,開始揮舞鐵鏟,再次化身“挖掘機”。
計劃裡的養殖場依舊在六十平米左右。
相比較兔圈,這養殖場的挖掘要簡單許多,隻需在地上挖出一個足夠深的坑就可以,不用又劈木材又找石塊的。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開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
三月二十九日。
在連日勞動下,養殖場初步建設完畢。
挖出來的坑比預計中要大一些,大概足有八十個平方,深度在兩米左右。
挖到最後坑底滲出沒過腳背的泥水,水越湧越多,隻能穿上水靴進行工作。
這是一件好事,證明這裡地下水源充沛,不用擔心池子乾涸。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朝著河流挖過去一條溝渠,引河水填滿水池。
這個季節河裡水流奔騰洶湧,下午成功挖通這條通道,大量河水瞬間沿著這條支流朝水池裡灌去。
我拿著鐵鏟不斷將被河水衝垮塌的地方鏟開,大概過了一個小後,渠道兩岸的土壤基本穩固下來,我找來許多石塊加固兩岸,防止坍塌。
這八十平米的水坑一直灌了整個下午才被填滿,我在注水口處插了一排木樁,又在後麵堆砌起一麵石牆。
這下一個用來養殖淡水生物的池子就算徹底完工,隻要等河裡渾濁的水沉澱下來,我就可以捉來小魚小蝦投放進去。
四月三日。
這幾日我沒有外出工作。
原因是島上下起綿綿細雨,足足持續兩天半。
這個季節雖然溫度提高,但這雨水打在身上還是透著一股濃濃寒意,淋的時間久了身體會吃不消。
我害怕感冒隻能躲在庇護所裡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