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紫女和弄玉立刻明白過來。
弄玉對雪女行禮道:“樂家弄玉,見過雪女大家。”
雪女也正式回禮:“樂家雪女,見過弄玉大家。”
紫女也在一旁說道:“樂家紫女,見過兩位大家。”
雪女一愣。
高景卻反應過來,無奈歎了口氣。
紫女笑著解釋道:“若沒有樂家的庇護,我這紫蘭軒恐怕早就被吃得乾乾淨淨了。”
以前是紫女庇護弄玉在內的紫蘭軒姑娘,現在反過來,是弄玉庇護紫女和其他人。
“好了,跟我說說到底發生了什麼。”
高景正色道:“是因為跟張開地鬨翻了嗎?”
紫女愣了一下,苦笑道:“果然,一下子就猜到了。”
諸子百家都有推舉遠古賢人作為代表的慣例,但各家的起源卻很明確。
比如儒家源於司徒之官,道家源於史官,法家源於理官,名家源於禮官,墨家源於清廟之守,縱橫家源於行人之官,雜家源於議官,農家源於農稷之官
可以看出,這些學派的起源有一個共同點:大多源自官職。
當官就會有分歧。
儒家也不例外!
孔子之後,儒家分為八係: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
樂正氏之儒如今已經失傳,連起源都說不清了,可能是孟子的,也可能是曾子的。
其餘七係,在遵循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各有側重。
比如“子張之儒”強調“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博愛容眾,嚴己寬人”,如今是儒家之首,小聖賢莊掌門伏念便是這一係。
“子思之儒”強調“誠”,行為“中庸”,後來這一派的思想影響下誕生了“公羊派”,也就是如今韓國國相張開地一係。
“顏氏之儒”強調心靈修養,心齋,小聖賢莊二當家顏路便是這一係,修“坐忘”心法。
“孟氏之儒”就是孟軻這一係,強調“人性本善”,“仁政王道”。
“漆雕氏之儒”主張“人性有善有惡”,好勇任俠,被其他儒家所輕視。
“仲良氏之儒”主張“移風易俗”,屈原便是這一係。
至於“孫氏之儒”,自然就是荀子這一係,主張“天人相分”,“製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以及“學以致用”。
不管是“子張之儒”,還是“子思之儒”、“漆雕氏之儒”,都是荀子口中的“賤儒”!
張開地是“公羊派”,同時也是“子思之儒”,無論為人還是為政,都偏向“中庸”之道。
但偏偏韓非和衛莊都是激進之人。
在除掉姬無夜後,韓非和衛莊便開始嘗試在韓國推行變法,殺了不少人。
當年商鞅在秦國變法,前後用了二十年才有所成效,韓非深知韓國沒有二十年,甚至十年都沒有。
他想將二十年的功業,壓縮到幾年內完成,因此行事手段必然激進。
韓非與衛莊的做法,並未得到張開地的支持。
但應該隻是“不支持”,加上有張良從中調和,不至於發展到如今的地步。
這也是高景感到疑惑的地方。
“是韓王。”
紫女為高景解惑道:“韓非推行變法阻力極大,但在衛莊和張良的幫助下,依然能夠繼續推進,但韓王也因此擔心韓非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高景無言以對。
能在如此大的阻力下繼續推行變法,說明韓非的實力已達到相當的程度。
但再強的實力,也比不上當年的姬無夜。
畢竟姬無夜沒有王室血脈,韓王認為他無法威脅到自己的王位。
而韓非不同,他是正統韓王室九公子,是有資格繼承王位的!
高景歎了口氣,道:“恐怕那位‘潮女妖’也出了不少力吧。”
“先生說得沒錯!”
說話的是張良,他聽到高景到來的消息後,立刻趕來,進門向高景行禮:“張良見過先生。”
高景擺手道:“彆拘禮了,跟我說說張相國的想法。”
張良點頭,坐下說道:“祖父也有話讓我轉達給先生,他說九公子變法雖然激進,但確實是為了韓國,祖父雖不喜,卻也能理解他的苦心。”
紫女忍不住問道:“但當初朝堂上,韓王讓韓非入秦,張相國卻一言不發,這是為什麼?”
張良苦笑。
高景搖頭道:“首先,張相國無法改變韓王的心意;其次,韓非入秦,若張相國出麵相助,等於站隊韓非,會遭到反對變法勢力的仇視。
相反,他保持沉默,還能勉強維持朝堂關係,為韓國多撐幾年。”
張良恭敬行禮道:“先生能體諒祖父的苦心,我替祖父多謝先生!”
“口頭道謝沒誠意。”
高景笑道:“子房還是拿出點誠意來。”
張良一愣:“先生的意思是?”
高景道:“我準備入秦,身邊幾位同伴不適合跟隨,隻能暫留紫蘭軒……”
張良明白,說道:“祖父必然會保護紫蘭軒眾人的安全!”
“好,足夠了。”
高景點頭,話題一轉,道:“那衛莊是怎麼回事?”
紫女神色一沉。
張良說:“當初秦國幫助燕國攻打趙國,軍隊靠近韓國邊境,韓王害怕,派衛莊兄前往邊境接管十萬邊軍,誰知在途中遭到伏擊……之後就再沒有衛莊兄的消息了。”
第二天,韓王就在朝堂上讓韓非去秦國,侍奉秦國。
高景皺眉:“伏擊地點查過嗎?”
張良嚴肅地說:“我親自去看過,那裡被人清理過了,彆說屍體,就連血跡都沒有!”
“嗬……”
高景冷笑:“你們這位韓王,還真有意思!人的智商上限差不多,但下限……跟豬沒區彆!”
喜歡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請大家收藏:()大秦:棄嬰覺醒,我成鬼穀妖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