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彆怪我就好。”
高景走到案前坐下,拿起韓非寫的竹簡,隨口說道:“我把韓國十萬邊軍交給秦國了。”
韓非愣了一下,苦笑道:“秦國要滅韓,再多十萬也無濟於事。”
高景目光落在竹簡上,繼續說道:“我還要在韓國推行變法,如果韓王阻攔,我就讓王令無法從王宮傳出。”
韓非沉默片刻,歎氣道:“小師叔這是拿整個韓國,來換我的命?”
“看你怎麼想。”
高景看著韓非,問:“你一心想要拯救韓國,到底是想救韓國百姓?還是韓國社稷?亦或是韓王安?”
韓非默默歎了口氣,說:“韓非明白了!”
“明白了你還寫這個?”
高景沒好氣地晃了晃手中的竹簡,語氣不滿:“你這是怕自己死不了嗎?”
竹簡上,韓非用極為惡毒的語氣,痛罵秦國上卿姚賈。
什麼“以王之權,國之宜,外自交於諸侯”
什麼“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
還說什麼不殺姚賈,秦王就無法“厲群臣”
姚賈是誰?
秦國上卿,秦王親自賜他“車百乘,金千斤,衣以其657衣冠,舞以其劍”。
嬴政將自己的衣服、佩劍都交給他,讓他代表自己出使各國!
這樣的信任,韓非卻想著離間。
原本的曆史上,秦國即將出兵滅韓魏,正是因姚賈遊說賄賂,其他四國才未出兵,可見姚賈的能力。
韓非乾笑一聲,無言以對。
高景憤憤地指著他說,將竹簡丟進火爐,道:“彆再管閒事了,等回韓國,你想怎麼折騰都行!”
“明白了,小師叔。”
“真明白了?”
“真明白了!”
高景仍不放心,乾脆就在韓非這裡住了一夜。
直到第二天趙高來接他離開。
章台宮大殿中,秦國群臣已齊聚一堂,商議國事。
趙高將高景帶到章台宮門前,囑咐他在此等候,自己則謹慎地走進大殿。
不久,殿內傳來“召高景覲見”的聲音。
高景整理衣冠,深吸一口氣,昂首挺胸步入大殿。
空曠、威嚴、肅穆。
這是章台宮給高景的第一印象,置身其中,便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再加上殿中兩側的文武百官,以及門外的秦銳士
高景頓時明白,為何秦舞陽會在此退縮了!
沒有足夠的內心定力,還真不敢踏進這裡。
高景挺直腰背,步伐從容地走入章台宮,麵對眾多目光,走到台階前,行禮道:“高景,拜見秦王!”
秦王嬴政身著王服,頭戴王冠,神情威嚴,朝一旁微微點頭。
趙高領會其意,上前一步,大聲宣布:“封高景為秦國上卿,賜銀印青綬,即日起持旌節入韓為相!”
簡潔明了。
高景尚未開口,昌平君便站出來說道:“大王不可,此乃計謀!”
秦王未作回應,沉默不語。
昌平君轉頭對群臣說道:“當年高景入韓,韓王召見,詢問救韓之策,高景曾為韓王獻策……高先生,此事可有?”
高景點頭答道:“回昌平君,確有其事。”
昌平君一笑,問:“不知是何計策?”
高景毫不隱瞞,直接回答:“我曾建議韓王歸順秦國,請求駐軍,外靠秦國,內行變法,效仿勾踐臥薪嘗膽,以待時機。”
沒想到高景如此坦白,昌平君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問道:“若高先生入韓,又將如何?”
高景笑了笑,答道:“自然是要變法強韓,以待天時。”
昌平君一時無言,竟不知如何應對。
倒是武將一方齊聲喝斥:“大膽!”
高景神色平靜,隻略作一禮。
一位武將中的老者站出,拔出佩劍,盯著高景道:“高先生如此坦率,就不怕嗎?”
他是少數仍能佩劍入殿的武將之一——秦王統一六國後,再無人可佩劍入殿。
高景望著這位老將,說道:“將軍手中寶劍鋒利,高景自然害怕。”
老將一愣,怒氣散去,反倒興致盎然地問:“你怕的,隻是我手中的劍嗎?”
說著,老將直接收劍入鞘,道:“現在呢?”
高景笑著道:“將軍身穿秦國上將軍的衣冠,高景還是怕。”
老將笑道:“你懼怕的是秦國上將軍,而非我一個老將,是這樣嗎?”
“不。”
高景搖頭道:“即使將軍收回寶劍,脫下衣冠,混跡於民,我還是會怕。”
這次不僅是老將,殿內文武,甚至秦王,都感到疑惑。
高景平靜地說道:“僅憑年齡和體格上的差距,將軍就足以讓高景懼怕了,又何必再加上‘上將軍’的衣冠和‘上將軍’的劍呢?”
老將若有所思。
高景向秦王行禮道:“韓國,也如高景一般!秦國派一將便可滅韓,又何必動用文武百官?”
不得不說,韓國是真的弱!
若不是顧忌其他五國聯合,韓國早就亡了!
未來大秦被滅,西楚霸王分封燕、趙、魏、齊四國,唯獨看不起韓國,直接殺死當時的韓王,將韓國徹底抹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