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在高景身上蹭了蹭:“我這就派人傳信。”
這一動碰到了焰靈姬,她迷迷糊糊地說:“再睡會兒……”
高景輕撫焰靈姬的頭,柔聲說:“好,你再睡會兒。”
明珠吃醋地說:“君上太寵這個笨女人了!”
高景微笑不語,轉而說道:“秦王有信,令我返鹹陽,料想是要對趙國用兵……我不在場時,你需讓手下更深入地接觸大梁權貴。
待我在趙國成事之日,魏國自會歸順!”
“我定當竭力。”
明珠輕聲說道,帶著幾分嬌柔:“跟隨大人後,我才覺悟,往昔我們在弱小的韓國稱霸,何其可笑!為大人效力,昔日的霸主魏國,亦不過是舉手可滅。”
“順應時勢,自能順風順水。”
高景轉而問道:“扶蘇在潁川表現如何?”
明珠笑道:“起初有些波折,但有韓非三人相助,倒也平穩,現今愈發得心應手。隻不過……”
高景好奇追問:“隻不過什麼?”
明珠笑道:“比起大人,他還是差遠了!扶蘇公子日日忙碌至深夜,哪像大人這般從容!”
高景搖頭:“還是不善用人……”
明珠撒嬌:“世間又有幾人能及大人!”
“愈發會說好話了。”
“我說的是真心話,大人不信摸摸看?”
“真是妖精!”
……
數日之後,高景重返鹹陽。
趙高如常等候:“大良造,大王有請。”
高景笑道:“每次都勞煩府令。”
趙高亦笑:“可見大王對大良造的看重。”
“走吧。”
至鹹陽宮,在趙高引領下,來到一座大殿。
此次嬴政並非獨自一人,秦國高層幾乎齊聚一堂。
國尉、王翦、蒙武等武將,以及昌平君、李斯等文臣皆在。
高景一到,眾人行禮:“見過大良造。”
“拜見大王,諸位。”高景回禮。
嬴政急切詢問:“大良造,寡滅趙國,有何良策?”
高景略作思考,道:“自長平之戰後,趙人畏秦,不會輕易降服,定會拚死抵抗。故此戰首要在於約束軍隊,不可殺俘,亦不可傷及平民!”
王翦道:“大良造,如此恐士氣不振!”
“俘虜與斬首同等授爵即可。”高景道,“統一六國後,戰事平息,此乃大秦子民最後的榮耀。”
俘虜易得,屆時秦軍封爵眾多,亦是對老秦人的恩澤。
王翦思索後,點頭:“此法可行!”
高景續言:“伐趙之舉,大秦需秉持正義之道!陛下應讓趙人明了,秦趙同源,本為一家,因其昏聵,方致趙民生活艱辛。
陛下秉承先祖遺誌,征伐,此乃國事,與百姓無涉!”
嬴政訝異:“大良造此言何出?”
自長平之戰,秦坑殺趙降後,趙人對秦投降之意已淡。
此番滅趙,趙人必將殊死抵抗……
高景雖欲親征,但秦將久候,奪其功必生怨懟,於改革不利,故隻能隱忍,圖謀削弱趙人抵抗之心。
首要之務,不殺俘虜,不傷百姓。
次之,高舉“正義”大旗。
他環視眾人:“臣近日查證,秦趙同宗,皆源自伯益!
堯舜時,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賜贏姓。
伯益長子大廉之後中衍,因駕車有功得商王青睞,娶商王女。
中衍後裔季勝與惡來,惡來之後秦非子因養馬功,受周天子封地,秦國始立。
季勝玄孫造父因駕車功,獲趙城,趙氏興,三家分晉,趙國建。
故秦趙同源。
今昏聵,百姓遭殃,陛下應遵循先祖遺命,討伐,為趙民尋生機!”
言罷,高景閉目凝神——此段乃司馬遷《史記》所記,虛實難辨,然當時人豈會不知?
堯舜之時,尚無正式官史!
堯舜禪讓亦遭質疑,孟子有言:堯舜禪讓,虛言耳,淺薄之談,狹隘之見。
眾人神色複雜,望向高景。
此實乃一本正經之妄言!
嬴政試探問:“大良造,此舉必要乎?”
高景肅容:“此乃陛下之‘大義’!”
李斯謹慎道:“恐各國士人不信……”
高景直言:“此乃說與趙民聽,士人信否,無關緊要!”
李斯思索後,向嬴政行禮:“大王,大良造之計可行!”
王翦亦言:“大王,若能瓦解趙人抵抗,於我大秦,百利無一害!”
嬴政沉思後言:“誠然!寡人遵先祖之命,因趙國百姓疾苦而興師問罪……”
隨即下令將此緣由廣而告之,尤重趙國。
“遵命!”
嬴政複對王翦曰:“上將軍此行需嚴明軍紀,禁濫殺、禁掠奪、禁殺俘,寡以大義行兵!”
“遵命!”王翦肅然行禮。
轉視高景,嬴政笑道:“大良造見解獨到,可有他議?”
高景略思,問:“若大王擒得偃,當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