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名詞有:
1.時空交集——
也稱時空伴隨者,是公安和電信部門的專業術語。是指本人的電話號碼與確診號碼在同一時空網格(範圍是800x800米)共同停留超過10分鐘,且最近14天任一方號碼累計停留時長超過30小時以上,查出的號碼為時空伴隨號碼。本人的綠色健康碼就會變成帶有警告性質的黃色碼,並被係統標記為“時空伴隨者”。
2.指示病例——
是指在一起暴發疫情中符合病例定義、最早發現和報告的病例。指示病例是暴發調查中最重要指標之一,為追蹤疫情傳播鏈、分析疫情暴發原因和提出控製措施等,提供最直接和最關鍵的線索和提示。
3.超級傳播者——
是一個流行病學術語,是指具有極強傳染性的帶病者,更容易傳染彆人,一般來講,如果1人傳播了10人及以上,而且被傳染的人都已經確診,那麼這個傳播者就可以稱為“超級傳播者”。
4.群體免疫——
是指人群或牲畜群體對傳染的抵抗力。群體免疫水平高,表示群體中對傳染具有抵抗力的動物百分比高。因為,疾病發生流行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動物群體中有抵抗力的個體數,而且與動物群體中個體間接觸的頻率有關。
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動物有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2020年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裡克·瓦蘭斯稱,將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
5.社交距離——
當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交際雙方在空間所處位置的距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告訴我們交際雙方的關係、心理狀態,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點。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是指在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
建立起一道由物理距離構成的屏障,從而阻止或抑製病毒的傳播。具體的距離是多少,要根據現實情況而定。
6.無症狀感染者——
7.流調——
即流行病學調查,是傳染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調查確診病例在過去14天或更長的時間範圍內,去過的地方、遇到的人和發生的事。
目的是發現密切接觸者和無症狀感染者,避免人員流動造成的疫情在社區輸入擴散;快速判斷疫情傳播代際和傳播鏈,明確傳染來源和傳播途徑。
8.密接者和次密接者——
密接者,即密切接觸者,指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出現症狀前2天、或無症狀感染者采集標本前2天開始,和他們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閉環境工作、聚餐和娛樂等近距離接觸且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
次密接者,即密接者的密接者,指從密接者與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發生首次接觸,到被隔離管理期間,與密切接觸者有近距離接觸且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
9.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
封控區:病例發病前或無症狀感染者首次陽性標本采樣前5天內居住點(以小區或自然村為單位)、工作點,原則上劃為封控區,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
如因就醫等確需外出人員須經社區疫情防控辦同意,安排專人專車,要求其全程做好個人防護,並落實。
閉環管理;居家隔離必須符合相關要求,佩戴口罩,避免家庭成員之間的接觸,落實環境消毒、居室通風等措施。
管控區:封控區所在社區(行政村)的其他區域劃為管控區,實行“人不出區、嚴禁聚集”。
實行人員隻進不出,僅開放生活保障場所,嚴禁人員聚集,原則上居家每戶2—3天可安排1人,在嚴格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到社區指定地點購買或領取生活物資;
對因就醫等確需外出人員,由社區疫情防控辦出具證明並做好審核登記;居家隔離應符合條件,要佩戴口罩,避免家庭成員之間的接觸,落實環境消毒、居室通風等措施。
防範區:縣(市、區)內封控區、管控區以外的區域劃為防範區,實行“強化社會麵管控,嚴格限製人員聚集”。
保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非必要不離開本縣(市、區),如因就醫、特定公務等確需出入的,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嚴格限製人員聚集,暫停室內密閉公共場所的營業,控製餐館、公共食堂經營規模和營業時間,其他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嚴格落實測溫、亮碼、戴口罩、消毒等措施,並合理控製人員數量;
所在地企事業單位提倡線上辦公。
10.健康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