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東八路以東的區域才會在生活配套上與市中心相差甚遠,像是被繁華“慢了半拍”。
更直觀的差異體現在人口上。走在這片區域的馬路上,很少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偶爾遇到的要麼是接送孩子的老人,要麼是施工的工人。
不像家鄉的小城,哪怕是工作日的下午,街上也滿是行人,小吃攤前圍著顧客,超市裡人來人往。
後來才知道,東營全市的總人口也就120多萬人,而自己老家的城市,一個縣級市的人口就有100多萬。
這樣的人口差距,讓這片區域更顯冷清——傍晚時分,小區裡的路燈早早亮起,卻隻有零星的窗戶透出燈光;
沿街的商鋪大多早早關門,隻有幾家便利店還亮著燈,顯得有些孤單。
而人口少的背後,是年輕人外流帶來的惡性循環。
當地的老人們說,這裡的年輕人大多都出去了,有的去了青島、濟南這樣的大城市,有的甚至去了南方。
問起原因,無非是“沒好企業,沒好工作”。
這片區域周邊以傳統產業為主,缺乏新興的科技企業、服務業企業,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大多集中在工廠流水線、物流運輸等領域,薪資水平不高,發展空間也有限。
年輕人不願意留在這裡一眼望到頭地工作,紛紛外出尋找機會。
可年輕人一走,當地的企業就更難招到工了。
有次路過一家小型機械廠,門口的招聘啟事貼了好幾個字,上麵寫著“招車床工、焊工,月薪40006000元”,卻始終沒招到人。
老板無奈地說,年輕人嫌累、嫌工資低,不願來;年紀大的工人技術跟不上,也沒法滿足生產需求。
企業招不到人,就沒法擴大生產,甚至隻能縮減規模;而企業越少,就業機會就越少,就更留不住年輕人。
就這樣,“年輕人外流→企業招工難→企業減少→就業機會少→年輕人更願外流”的惡性循環,像一道無形的枷鎖,困住了這片區域的發展。
如今,走在東八路以東的馬路上,腳下是平整寬闊的瀝青路麵,目光所及皆是整齊劃一的井字形道路。
縱橫交錯的街巷如同精心繪製的網格,將這片區域劃分得條理分明,無論是駕車穿梭還是步行漫遊,都不會有迷路的煩惱。
道路兩旁的綠化更是讓人賞心悅目,高大的香樟樹撐起濃密的樹冠,在夏日裡投下斑駁的樹蔭,細碎的陽光透過葉片縫隙灑在地麵,形成靈動的光影。
灌木叢修剪得整齊利落,各色花卉點綴其間,春季有櫻花爛漫,秋季有桂花飄香,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可賞。
可就是這樣一片擁有良好基礎設施的區域,卻總給人一種空曠的寂寥。
清晨,除了少數晨練的老人,馬路上鮮少見到匆忙趕路的上班族;午後,沿街的商鋪大多門庭冷落,偶爾有顧客進出,也難以打破這份沉寂;
傍晚時分,本該是煙火氣最濃的時候,這裡卻早早陷入安靜,隻有路燈孤零零地立在路邊,散發著微弱的光。
安靜舒適的生活環境本是難得的優勢,卻因為就業與人口的困境,沒能煥發出應有的活力。
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打拚,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馬路上缺少了歡聲笑語,夜晚的居民樓裡,不少窗戶始終一片漆黑,少了萬家燈火的溫暖景象。
或許,隻有打破那個“就業機會少—年輕人外流—消費活力低—企業不願來—就業機會更少”的惡性循環,才能改變這片區域的現狀。
當優質企業紛紛入駐,帶來更多高薪、穩定的工作崗位,自然能吸引年輕人前來就業;
年輕人的到來,會催生更多餐飲、零售、休閒等消費需求,帶動周邊商業發展;商業的繁榮又會進一步完善生活配套,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到那時,這片區域才能真正熱鬨起來,馬路上會擠滿匆匆趕路的行人、穿梭的車輛,沿街商鋪裡人聲鼎沸,夜晚的窗戶也會亮起一盞盞溫暖的燈,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我除了跟進生產,並沒有閒著,利用雙休日和晚上還要建立一些各種資料,除了上網查,還要結合實踐和工藝要求編寫操作規程,一個企業從驗收到生產需要完善哪些資料呢?下麵的大綱有:
1,開工第一課。
2,晨會記錄。
3,桌麵演練記錄。
4,消防安全基礎培訓。
5,安全總結。
6,三級安全教育記錄及表格。
7,培訓計劃方案。
8,排汙自查表。
9,大培訓大學習。
10,成績單。
11,安全上崗培訓記錄。
12,應急預案演練人員簽到表。
13,危險廢物應急預案。
14,安全生產責任製考核。
15,驗收報告。
16,驗收意見。
17,鍋爐運行記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8,還原爐點火實驗記錄。
19,風機運行記錄。
20,培訓法律法規。
21,安全教育培訓記錄。
22,大學習大考試試題。
23,大學生教育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