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月,共青團山東省委一聲令下,濟寧、青島、惠民、菏澤、昌濰、煙台、臨沂七個地市的3507名共青團員和優秀青年積極響應。
他們懷揣著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堅定信念,從四麵八方彙聚到孤島,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造林大軍。
這些青年們告彆了舒適的家鄉,告彆了親人朋友,來到這片陌生而荒涼的土地。
他們有的剛剛走出校園,有的是工廠裡的青年骨乾,還有的是農村的優秀青年,但此刻,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孤島造林會戰的戰士。
他們抵達孤島後,來不及休息,便立刻投入到緊張的造林工作中。
沒有住房,他們就自己動手搭建簡易的窩棚;
沒有工具,他們就四處籌集,哪怕是最簡陋的鋤頭、鏟子,也能被他們用得得心應手。
每天天還沒亮,他們就扛著工具走向造林工地,披星戴月而歸,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身上也沾滿了泥土,但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
那是一個鐫刻在歲月深處的日子,對參加孤島造林會戰的團員青年們而言,永生難忘。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刺破薄霧,灑在這片無人問津的孤島之上,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頭一沉——遍地是裸露的黃土與碎石,稀疏的枯草在寒風中瑟縮,偶爾能看見被風沙侵蝕的斷木,連飛鳥都不願在此多作停留。
可這荒涼並未澆滅青年們的熱情,他們身著洗得發白的工裝,胸前的團徽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眼神裡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臉上洋溢著朝氣蓬勃的笑容,仿佛已經看到了這片土地披上綠裝的模樣。
造林會戰的號角一吹響,青年們便迅速投入戰鬥。
他們兩人一組、三人一隊,分工明確又默契配合。挖坑時,鐵鍬深深紮進堅硬的土地,每一下都使出全身力氣,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滴進泥土裡;
栽苗時,小心翼翼地將樹苗放入坑中,仔細調整根係的位置,確保樹苗能穩穩紮根;
填土時,雙手緊握鐵鍬,把土一點點壓實,不讓土壤留有空隙;澆水時,提著沉甸甸的水桶,沿著樹苗根部緩緩傾倒,每一滴水分都飽含著他們的期待。
每一個動作都嫻熟利落,每一個環節都做得一絲不苟,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劈開荊棘建新舍,定教荒島變綠洲”,這句豪言壯語被青年們寫在木板上,立在造林地的入口處,也深深印在每個人的心裡。
累了,他們就靠著樹乾歇一會兒,念一念這句詩,疲憊便消散大半;遇到困難,這句詩又成了他們前行的動力,激勵著大家咬牙堅持。
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奇跡在這片荒灘上發生。
近萬畝的土地上,一排排樹苗昂首挺立,迎著風舒展著嫩綠的枝葉。
青年們站在田埂上,望著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再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不僅是他們用汗水和熱血邁出的讓荒灘變綠洲的第一步,更是一代青年用青春書寫的奮鬥篇章,永遠值得銘記。
此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孤島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荒灘逐漸變成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成為了國家級濕地公園的一部分,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當年團員青年揮汗造林的荒灘,到如今亞洲地區麵積最大、樹齡最長的平原人工刺槐林,這片土地的蛻變,離不開軍地雙方多年的共同深耕。
軍隊的嚴謹規劃與地方的積極響應形成強大合力,官兵與群眾攜手並肩,在鹽堿地上一遍遍改良土壤、選育樹苗,攻克了苗木成活率低、風沙侵蝕等諸多難題。
他們用鐵鍬丈量土地,用汗水澆灌幼苗,曆經數十載春秋,讓原本稀疏的樹苗長成了茂密的林海。
如今站在林間,抬頭可見層層疊疊的槐樹枝葉遮蔽天空,陽光透過縫隙灑下斑駁光影,微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著軍地同心造林的動人故事。
這片刺槐林不僅是生態屏障,更成為了黃河三角洲上一道標誌性的綠色風景線,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尋它的過往與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