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踏入浙江境內,就能明顯感受到這裡與山東四月截然不同的氣候特質——若說山東的四月是帶著爽朗春風的“暖陽少年”。
那浙江的四月更像一位情緒多變的“江南女子”,14c到24c的平均溫度區間裡,藏著南北氣候碰撞的細膩溫差,更有著讓人捉摸不透的天氣脾性,給我們的德清之行添了不少彆樣的體驗。
先說說這溫差帶來的直觀感受。
浙江四月的最低氣溫約莫14c,這個溫度放在山東,往往已是春日裡午後的舒適峰值,有時甚至要穿件薄t恤才能應付;
可到了浙江,清晨或夜晚的14c卻帶著一股江南特有的濕冷,不像山東的風那樣乾爽,而是裹著水汽往衣服縫隙裡鑽,哪怕穿著薄外套,也能隱約感覺到那股涼意滲進皮膚。
而白天24c的平均溫度,又瞬間切換到初夏模式,陽光透過雲層灑下來時,空氣裡帶著淡淡的濕熱,穿件棉麻襯衫都會覺得後背微微出汗,若是趕在正午時分外熱,薄長裙、薄t恤這類清涼透氣的衣物,才算得上是“標配”。
我和李碩士剛到德清的第一天,就深刻體會到了這種“晝夜兩季”的穿搭節奏。
白天去合作方廠區對接時,我穿了件淺灰色棉麻襯衫,搭配休閒長褲,走在陽光下隻覺得清爽自在;
李碩士則選了件白色薄t恤,外搭一件輕薄的防曬衣,既能應對偶爾的日曬,又不顯得厚重。
可到了傍晚,氣溫漸漸降下來,原本的暖意被濕冷取代,我們隻好趕緊從行李箱裡翻出外套——我套上了一件藏青色休閒夾克,李碩士則換上了薄款針織開衫,即便這樣,走在廠區外的小路上,還是能感覺到冷風裹著水汽貼在身上,比山東同等溫度下要冷上不少。
後來當地同事跟我們打趣:“在浙江四月穿衣服,就得像‘疊羅漢’,早上出門多穿兩層,中午熱了一層層脫,傍晚再一層層加,不然很容易著涼。”
比起溫差,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浙江四月的“善變天氣”——陰天小雨簡直成了這裡的“日常標配”。
我們抵達的第二天,清晨還是陽光明媚,天空藍得沒有一絲雲彩,我和李碩士還特意趁著好天氣,提前去合作方的樣品倉庫整理待帶回的產品。
可剛過上午十點,天邊就慢悠悠飄來幾朵烏雲,沒等我們反應過來,雨點就“劈裡啪啦”地落了下來,起初還是零星的小雨點,沒過幾分鐘就變成了密集的中雨,打在倉庫的鐵皮屋頂上,發出“咚咚”的聲響。
當地同事見怪不怪地說:“這就是我們這兒的‘一塊雲彩一塊雨’,說不定倉庫這邊下得正急,隔兩條街的地方還是晴天呢!”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種雨往往來得突然,去得也毫無征兆。
有一次我們下午去市區拜訪客戶,出門時還是陰天,沒帶傘,想著應該不會下雨。
可走到半路,天空突然暗了下來,雨點毫無預兆地砸下來,我們隻好狼狽地躲進路邊的便利店,看著雨簾把街道澆得濕漉漉的。
等了約莫二十分鐘,雨又突然停了,太陽重新探出頭,可地麵上的積水還沒乾,空氣裡彌漫著潮濕的泥土味,反倒比下雨前更陰冷了幾分。
李碩士忍不住吐槽:“這天氣比翻書還快,簡直像人的臉,前一秒還笑著,下一秒就變臉;又像女人的心,根本猜不透接下來會怎麼樣。”
這種陰雨天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小麻煩,最頭疼的就是洗了的工作服難乾。
因為要在德清待上一周,我們都帶了兩套工作服輪換。可沒想到,洗了的工作服掛在酒店房間的陽台上,晾了兩天還是潮乎乎的,摸上去能感覺到水汽沾在布料上,湊近聞還能隱約聞到一股淡淡的黴味。
後來我們隻好向酒店借了吹風機,每天晚上輪流對著工作服吹,即便這樣,也要吹上半個多小時才能勉強吹乾。
當地同事告訴我們,浙江四月空氣濕度大,尤其是陰雨天,濕度能達到80以上,衣服自然難乾,很多本地人都會備著烘乾機,不然梅雨季更麻煩。
聽著這話,我和李碩士都慶幸隻待一周,要是時間再長,恐怕連換洗衣物都成問題。
不過,這善變的天氣也並非全是麻煩。
陰雨天裡的德清,倒多了幾分江南水鄉的詩意——廠區外的小河邊,柳樹的枝條被雨水打濕後,更顯翠綠,垂在水麵上,隨著漣漪輕輕晃動;
路邊的野花在雨水中綻放,花瓣上沾著晶瑩的水珠,反倒比晴天時更顯嬌嫩。
有一次雨後,我和李碩士在廠區附近散步,看到遠處的青山被一層薄霧籠罩,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空氣裡滿是清新的草木香,那一刻,到覺得之前被天氣折騰的煩躁,都被這江南的詩意衝淡了。
如今在德清待了幾天,我和李碩士也漸漸摸透了這裡四月天氣的“脾氣”——出門必帶傘,哪怕陽光再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包裡常備一件薄外套,應對隨時可能下降的溫度;
洗了的衣服趕緊用吹風機處理,避免受潮。這些小小的“應對技巧”,成了我們適應浙江四月天氣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