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關為什麼要查這條看似普普通通的新聞呢?
因為一眼假。
有時候,不是造假者不走心,而是缺乏常識,尤其是編造的內容距離自己生活太遠,或者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很容易露出破綻。
比如編造這條新聞的作者對新聞寫作可能就是個門外漢,他的生活範圍也可能距離農村太遠,不僅對一般村子的規模沒有概念,對一個農戶代表幾口人也沒有概念,更是對農村整體的情況沒有概念。
瞅瞅新聞裡麵的關鍵詞和關鍵數據:15個村子,數萬農戶?
首先,“數萬”這個數據就非常不符合新聞的寫作常識。
幫助了多少農戶就是多少,肯定是有確切數據的,要麼是3萬,要麼是5萬,不應該存在數萬的說法。
新聞作者也根本意識不到數萬這個數據有多離譜,我們取個比較保守的數字,3萬戶吧。
像河陽縣的蘋果園村,一共1800多戶,已經算是縣裡農戶數量排名前幾的村子了,這種人口大村的數量其實並不多。
當然了,合村並鎮合起來的那種村子不算。
一般的村子,三四百戶算常態,七八百戶算多的,1000多戶的村子那是鳳毛麟角。
如果是山區,估計這個數據要減少一個0,幾十戶、不到一百戶的小山村才是常態。
現在僅僅15個村子,就幫助3萬多農戶脫貧致富?
平均每個村子2000戶?一戶就算4個人吧,平均每個村8000人?而且還必須全村都是貧困戶!
山南省全省的人口大村全部找出來,符合條件的恐怕根本湊不夠這麼多,或許根本就沒有。
如果一個村子足夠大,有大量的人口,根本不可能全部都是貧困戶。
所以說,這條新聞的水分太大了!
更要命的是,許關發現居然有幾個村莊在地圖上根本查不到。
查不到的意思,很明顯,這造假造得太敷衍,明目張膽。
這已經不是水分大的問題了,這裡麵全特麼是水!
虛構了這麼多的村子和農戶,目的何在?可不能是單單為了吹牛吧?
這可能隻是佳禾公司財務造假的冰山一角,可惜造假太不走心。
如果走心一點,可以選一些真正的村莊,村裡隨便扶持一兩戶。
然後在這些真實信息的基礎上進行“虛增”,虛增農戶,虛增收入、虛增項目都可以,真實度和可信度都會高很多。
是不是覺得上市公司造假一定都很高大上?賬目完美無缺,連稅務部門都發覺不了?
那一定不是!
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不能對上市公司有濾鏡,有時候這些公司的手段粗劣得令人發指。
有一家上市公司造假,公司100多份銷售合同,其發貨日期均早於簽合同日期。
其中跨度最大的,發貨日期早於簽合同日期190多天。
也就是說,公司大半年前就“知道”有這麼一樁生意,就“提前”把貨發給人家了。
更令人無語的是,其中居然還有好多合同找不到相應的訂單,沒有訂單,自然就沒有賬目。
那麼這上市公司怎麼做財務報表呢?自然就是瞎幾把編唄!
前幾天的新聞,有家大型金融機構的內部報表的“頁眉”上赫然竟是一家同行公司的名字。
他們連內部報表都能抄來抄去,頁眉信息都不改,直接拿來用,就更彆說其他方麵了。
至於其他的虛構榮譽的事情就不說了,全華國的企業或機構多多少少都會做類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