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剪映的預覽功能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種模擬功能。
簡單說,可以模擬新品種的未來演化,能不能在自然界生存,會不會對其他物種、生態平衡造成影響和破壞。
這個模擬功能要在現實中進行,需要的運算力將會是極其龐大的,恐怕全華國的超級計算機都用上,也不一定足夠。
可能有觀點說,超算可以實現這一功能,科學家還能用超算模擬推算人類滅亡的時間、宇宙的演化,區區一種昆蟲算什麼?
但關鍵在於,誰能保證超算模擬的過程和結果是準確的?
或許,超算的所謂模擬和推演,不過是ai寫的一篇科幻小說罷了。
但基因剪映的模擬和推演是可以相信的,因為它能找到對螢火蟲進行基因改造的最佳“幅度”。
提高螢火蟲的抗病、抗毒能力,一定能提升這個物種的野外生存能力,擴大種群數量,但必須有個合適的幅度。
掌握好這個度,既可以讓螢火蟲很好地繁衍,但又不會過度擠占其他昆蟲或生物的生存空間。
要找到這個最佳幅度,以現有科學技術,其他人可能需要研究和試驗很多年。
但在基因剪映這裡,需要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
得出結論的那一瞬間,許關腦海中似乎有一道閃電劃過。
他心心念念很久,但一直無法推進的生物監控係統似乎有著落了。
這不是現成的、絕佳的試驗對象嗎——螢火蟲!
此前,一直把改造的對象固化在植物上麵,因為植物種群數量大,改造起來也更安全。
自己好像有點鑽牛角尖了,隻要不是改造速度、力量、反應敏捷)等可以量化的方麵,改造動物其實還是很安全的。
更重要的是,昆蟲不僅種群數量多,而且還可以移動。
尤其是這個螢火蟲,簡直就是生物監控係統的完美載體!
首先,螢火蟲可以自主發光,光和電是不分家的,在某種機製下就可以實現完美的能量轉換。
四舍五入就是說,螢火蟲可以自己發電——拍攝的能量和光源具備了。
其次,螢火蟲發光的原理已經清楚,通過腹部發光器中的熒光素與氧氣,在熒光素酶催化下發生氧化反應,將化學能高效轉化為光能,形成“冷光”,也就是幾乎不會發熱的光。
熒光素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除了用於發光,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作用,因其優異的光學性能、化學穩定性,可以作為顯示劑和著色劑。
“著色”這一點很重要,也就是意味著,螢火蟲一旦具備拍攝功能,其拍攝的圖像將會是彩色的!
再次,螢光素酶除了作為催化劑,還有極強的標記作用。
標記作用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就好像智能攝像頭,能通過識彆和標記功能,實現自動跟隨、捕捉畫麵的功能。
在這個基礎上,隻需要在螢光素酶中加入螢光素底物,就可以放出熒光,向外發射光子。
光子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就可以被光敏感元件捕捉,從而徹底實現拍攝和記錄功能。
這就實現了最困難的畫麵拍攝功能,至於聲音,那就更簡單了。
昆蟲是有聽力的,可以直接調用,而且螢火蟲的聽力相當不錯,音質會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