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降利刃:埃本埃美爾要塞的閃電突襲5月10日)
一)"北方直布羅陀"的戰略價值
埃本埃美爾要塞位於默茲河與阿爾伯特運河交彙處,控製著通往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咽喉要道。這座耗費2.5億法郎、曆時3年建成的混凝土堡壘,配備12門120毫米要塞炮、7門75毫米反坦克炮,地下通道總長超4公裡,被比利時稱為"無法攻克的歐洲第一堡壘"。其設計初衷是封鎖德軍從阿登森林方向的進攻,卻因戰略誤判成為被突襲的目標。
二)"花崗岩"行動的精密實施
德軍第7空降師第1傘兵團1營b連"科克連")承擔突襲任務,該連120名士兵分乘11架dfs230滑翔機,於5月10日淩晨4時30分從德國科隆機場起飛。滑翔機在距要塞15公裡處脫離母機,利用夜色和地形掩護實施無聲降落,其中3架精準降落在要塞頂部的裝甲炮塔旁。
突襲部隊使用特種爆破裝置:
空心裝藥炸彈:炸毀要塞觀察哨和機槍陣地
磁性炸藥:吸附在裝甲炮塔上實施定向爆破
火焰噴射器:清除地下工事內的抵抗
至上午10時,德軍僅以6人陣亡的代價控製要塞,俘獲比利時守軍1186人。這一行動創造了軍事史上首次以空降兵攻克堅固要塞的戰例。
三)運河橋梁的連鎖失守
與要塞突襲同步,德軍空降兵奪取了阿爾伯特運河上的3座關鍵橋梁:
坎尼橋:第2傘兵團3連乘滑翔機降落,用塑性炸藥摧毀橋梁爆破裝置
沃倫橋:空降兵冒充比利時工兵,欺騙守軍打開橋門
熱梅普橋:使用折疊式突擊梯攀爬橋梁立柱,消滅橋頭堡守軍
這些橋梁的失守,使德軍第6集團軍的裝甲部隊在5月10日黃昏前順利渡過運河,突破比利時東部防線。
二、裝甲洪流:從荷蘭邊境到比利時腹地5月10日12日)
一)"b集團軍群"的南北鉗形攻勢
德軍b集團軍群司令博克)投入36個師含4個裝甲師),分南北兩路進攻:
北路:第18集團軍進攻荷蘭,吸引盟軍注意力
南路:第6集團軍為主力,沿亞琛列日軸線直插比利時
其戰術核心是利用荷蘭的低地地形實施牽製,將盟軍主力吸引至北部,為南路裝甲部隊在阿登森林的突破創造條件。
二)列日防線的迅速崩潰
比利時在列日地區構築了12座鋼筋混凝土要塞如蓬蒂斯堡、埃沃堡),但這些要塞存在致命缺陷:射界固定、缺乏反坦克武器、內部通風係統落後。5月10日下午,德軍第6集團軍第1裝甲師抵達列日外圍,其先頭部隊使用sdkfz231裝甲偵察車實施偵察,隨後調用600毫米"卡爾"臼炮綽號"雷神之錘")對要塞實施定點爆破。至5月11日黃昏,列日防線的7座要塞被攻克,比利時第3師傷亡達40,被迫向西撤退。
三)阿登森林的裝甲奇襲
德軍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的第19裝甲軍古德裡安)在阿登森林的行動是突襲階段的關鍵。該軍下轄3個裝甲師第1、2、10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配備1224輛坦克含183輛iii號、43輛iv號坦克)。5月10日淩晨,裝甲部隊利用阿登森林的隱蔽性發起進攻,比利時第5師在馬爾什地區的抵抗因缺乏反坦克武器而迅速瓦解。德軍裝甲縱隊以每日4060公裡的速度推進,其先頭部隊於5月12日黃昏抵達默茲河畔的色當,完成對盟軍防線的戰略迂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