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室與政府的緊急應對:從抵抗到妥協
一)淩晨驚魂:王室的最初反應
1940年4月9日4時20分,哥本哈根阿馬林堡王宮的警報聲劃破夜空。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十世被侍從喚醒,窗外傳來德軍艦艇的炮聲和飛機的轟鳴。他立即召見首相瑟韋林、陸軍總司令普萊森將軍和外交大臣蒙克,在王宮地圖室召開緊急會議。此時,德軍空降兵已控製卡斯楚普機場,海軍艦艇正炮口對準哥本哈根港。
國王在會議上首先詢問:"我們能抵抗多久?"普萊森將軍回答:"陸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被德軍第198師分割,首都僅有王室衛隊80人和警察部隊,裝備隻有步槍和少量機槍。"瑟韋林首相補充:"德軍要求我們在1小時內投降,否則將轟炸市中心。"會議記錄顯示,國王沉默15分鐘後說:"我們不能讓哥本哈根變成華沙。"
二)有限抵抗:象征性的戰鬥
丹麥軍隊在三個關鍵地點進行了短暫抵抗:
阿馬林堡王宮:王家衛隊80人)在王宮廣場與德軍空降兵交火,使用1889年式步槍射擊,持續20分鐘後因傷亡3人德軍陣亡2人)停止抵抗。衛隊指揮官埃洛夫·比耶爾上校在投降前下令:"我們為國王儘了職責,但不能白白犧牲。"
哥本哈根港:丹麥海軍"皮拉爾"號炮艇試圖啟動引擎反擊,被德軍"但澤"號布雷艦的88毫米炮擊中甲板,艦長漢森少校受傷,全艦27人陣亡,其餘被俘。
奧胡斯機場:丹麥空軍僅有的4架菲亞特g.50戰鬥機試圖起飛攔截德軍運輸機,被德軍bf109戰鬥機擊落2架,另2架迫降後被摧毀。
三)投降決策:無奈的現實考量
促使丹麥投降的核心因素包括:
1.兵力懸殊:丹麥總兵力2.2萬,德軍投入1.5萬精銳,且擁有絕對製空權和裝甲優勢
2.城市保全:德軍威脅若抵抗將轟炸哥本哈根,該城當時有70萬人口,占丹麥總人口17
3.王室責任:克裡斯蒂安十世在日記中寫道:"我不能讓人民為無望的抵抗付出生命代價"
4.外交幻想:政府誤判投降後可維持"特殊中立地位",瑟韋林首相認為"這是避免國家毀滅的唯一途徑"
5時30分,丹麥政府召開內閣緊急會議,12名閣員中有9人支持投降,3人棄權。瑟韋林首相在會議記錄中簽署:"鑒於軍事抵抗已無可能,為保護平民生命和城市設施,決定接受德軍條件。"
二、投降時刻:4月9日上午的曆史性抉擇
一)投降協議的核心條款
7時15分,丹麥外交大臣蒙克與德軍代表馮·倫特芬克公使在哥本哈根市政廳簽署臨時投降協議,主要內容包括:
丹麥軍隊立即停止一切抵抗,6小時內完成繳械
德軍和平接管丹麥領土,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丹麥王室和政府保留形式上的統治權,但需配合德軍行動
禁止任何破壞活動,違者軍法處置
協議附加秘密條款:德軍承諾"不乾涉丹麥內政",丹麥政府可繼續運作,但外交和國防事務由德軍掌控。這一協議未經丹麥議會批準,成為戰後爭議焦點。
二)國王的廣播講話:從抵抗到屈服
7時30分,克裡斯蒂安十世通過丹麥國家廣播電台發表講話:
"我的人民們,
淩晨時分,丹麥遭到了武裝力量的入侵。我們的軍隊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抵抗,但在實力懸殊麵前,繼續戰鬥隻會導致無謂的流血和城市毀滅。
為了保護你們的生命和家園,我已下令停止抵抗。我們將忍受這艱難的時刻,期待正義與和平的重建。
上帝保佑丹麥。"
廣播結束後,哥本哈根街頭響起零星的哭泣聲,市民們在震驚中目睹德軍坦克駛入市區。據《貝林時報》記者現場記錄:"國王的聲音顫抖,但每一個字都沉重地砸在聽眾心上。"
三)軍隊的繳械與混亂
投降命令下達後,丹麥軍隊出現分化:
日德蘭半島:第2師師長延森將軍拒絕投降,率3000人向瑞典邊境撤退,途中與德軍第198師交火,最終1200人被俘,其餘潰散
西蘭島:第1師按命令繳械,士兵們將步槍堆放在市政廣場,許多人摘下軍帽掩麵而泣
海軍:除沉沒的"皮拉爾"號外,11艘艦艇在港內投降,水兵們在甲板上降下丹麥國旗
空軍:剩餘54架飛機在各機場被德軍繳獲,地勤人員破壞了部分飛機引擎
至4月9日中午,除少數邊境哨所外,丹麥軍隊全部停止抵抗。德軍報告顯示,整個戰役中丹麥軍隊陣亡162人,負傷68人,被俘1.8萬人;德軍僅陣亡12人,負傷25人,創造了二戰中最不對稱的戰損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投降後的政治格局:表麵自治下的實質占領
一)德軍的接管與權力結構
德軍占領丹麥後,建立了獨特的統治模式:
軍事總督:初期由馮·倫特芬克公使兼任,1943年後改由軍人擔任,但始終保留丹麥政府作為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