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姝予聽到我詢問,立馬露出躍躍欲試的表情,但不知想到了什麼,麵色一緊,小心翼翼地扭頭看了我一眼,隨即移開目光,輕聲問道:“可以嗎?”
我側頭打量她的表情,見她眼睛不住地亂瞄,隻得歎了口氣,回答:“隻要你願意,不過你最好專心開車,要是把我老爸的車撞了……他那沉重的父愛不僅能把我壓得鼻青臉腫,還會反複的對我父賜子孝。”
“喔~”董姝予聽我這麼一說,立馬坐正身體,但眨了眨眼又詢問:“你爸揍過你幾次?”
我挑起嘴角,知道董姝予為什麼問這個,之前網上聊天她跟我講過自己的黑曆史——
董姝予父母是傳統中式家庭教育方式,她爸唱白臉,她媽唱紅臉。
所以在她爸麵前董姝予是小棉襖,雖然偶爾漏風,但她爸比較寵溺,犯錯也不會深說。
她媽也寵,但不慣著。
或許很多母親對女兒的管教更嚴格,加上董姝予小時候比較蠢萌性格還皮,所以董姝予的母親打小就揍她,從董姝予懂事起,一直揍到五六年級。初中後倒是很少打了,但喜歡戳她腦門,現在惹她媽生氣仍會被戳腦門……
她最近一次被戳腦門是因為說臟話,當著她媽的麵冒出一句:“我擦的~”
她媽指責她小姑娘沒把門,戳著她腦殼數落了一個鐘頭……
再上一次是暑假她在家用洗衣機洗衣服,結果轉頭玩遊戲把這事忘了,天熱,她媽某天準備洗衣服打開洗衣機一看——豁,都臭了,結果可想而知……
至於挨揍,我知道的是她小時候沒寫作業撒謊說讓小偷走了,她媽詢問小偷長相時,她說小偷戴著頭套,她沒看清……據我所知,那次她被揍的比較慘。
我回憶了一下,初中以後就沒挨過揍了。我們倆情況不同:我從小很少惹禍,壓根算不上‘熊孩子。
主要原因是我媽說我小時候偏內向,喜歡自己玩,就是一個小玩具能自己擺弄一天,不太喜歡出去那種,直到五六年級才慢慢能和同齡人一起玩,就是小時候不“野”,從小到大唯一一次惹大禍是在初二時因為牟念打架那次……
迎著董姝予探究的眼神,我笑了笑,坦言:“咱們倆不一樣,我小時候比較有自省意識,而且糾正比較困難,所以很少被揍……你小時候總挨揍是因為你年紀小的時候認知能力有限,你媽跟你講道理可能效果不佳,加上你媽動手能力應該比較強,手動物理糾正能快速建立你對規則和後果的明確認知,所……”
“滾蛋!”董姝予不滿地打斷我,橫了我一眼,警告道:“你給我好好說話!”
我點了點頭,直白道:“你小時候比較欠揍,你媽覺得你小樹不修不直溜,等你大了不打了是覺得已經長廢了打也沒用了!我跟你不一樣,因為我主意太正,他們打不打我都不改!所以沒必要打。”
董姝予:“……”
被噎住的董姝予隨即不滿地哼唧,立馬反駁:“我才沒廢,本大小姐長得好極了,你才不直溜……你小時候才是傻子!……氣死我了……”
我挑眉,補刀:“事實勝於雄辯,你小時候要是聰明伶俐為啥總挨揍?”
董姝予撅起嘴,哼了一聲。
我大大咧咧躺在座椅上,假惺惺寬慰:“其實你媽也是為你好!”
董姝予沒好氣瞥了我一眼,嘴上附和:“我知道。”
“嗬嗬”我麵露揶揄,逗她:“你不總跟我說你媽總跟你嘮叨,總點你腦門嘛,那是她對你期望很高,嘮叨是給你傳輸佛法呢,點你腦門是惦記讓你頓悟,無奈你打小就不開竅……”
董姝予“啪”一拍方向盤,怒道:“你才榆木腦袋!”
我心驚膽戰看了看被她狠拍的方向盤,提醒道:“你悠著點,再把氣囊拍出來崩著你……”
董姝予這才趁前麵車少打量了下剛才拍的位置,鬆了口氣後立馬瞪我:“我生氣了!”
雖然她氣鼓鼓的表情,但嘴撅得明顯太高了,我知道她沒生氣,便不以為意詢問:“是窩囊氣嘛?”
董姝予瞄了眼前麵的紅綠燈哼聲道:“無所謂,反正我旁邊有個打小就缺揍的出氣筒。”
我張了張嘴,發覺她這話我還不太好反駁,最後悻悻撓了撓頭。
董姝予看我不吱聲了,立馬麵露得意。
我望向車窗外,不動聲色地挑了挑眉,她以為我沒詞了,其實隻是我的戰術性沉默,畢竟偶爾嘴欠欺負欺負她就得了,她也樂於和我鬥嘴,但她在開車,而且隨著車身不時的晃動,我已經有了困意。
看著還需要一段距離才能到準備去留宿的酒店,我慢慢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思考她說我“打小缺揍”這件事。
我小時候挨揍確實很少,並沒騙她。
我老爸雖然平時對外比較隨和,看著也挺儒雅,但我可從來沒懷疑過他的動手能力。至於我老媽,她從來就是個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
但按照老媽的說法,一方麵我小時候確實挺懂事,另一方麵,他們也並不是沒打過我,隻是效果很差。
老媽說我這點性格跟我老叔很像,就是自小就很有主見,自尊心極強。她說我小時候犯錯,一般她說過之後,我會聽話不再犯了。
不過,這僅限於我經過她教育後反思後認為確實不對的情況。
碰到我認為自己沒錯的,我就會有自己的一套道理。她跟我講不通,也糾正不了。這種情況下打也沒用,而且打完後我會覺得自己明明沒錯反而挨了打,立刻委屈得誰都不理,沒個三五天根本好不了……
我爸也試過‘物理修正’,但具體細節我記不清了,都是後來聽我媽說:記得那是我小學的時候,我媽家裡的親戚來我家串門,帶著個比我大一歲的孩子。
我當時比較喜歡吃鬆子,在九十年代的東北,這東西算稀罕物,價格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