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要說心疼,靖王和離王還是有的,尤其是靖王。
從雲州各靖州來的那些城防軍,身體素質要比他麾下一般士兵強上不少,這個得益於蕭鼎對麾下軍隊的口糧從不克扣,也不限製,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不浪費。
能吃飽飯,訓練也很賣力,這些士兵的身體素質確實好。
尤其是雲州來的那些人,身體素質堪比自己麾下精銳。
但沒辦法,靖王是真不敢用這些人。
這些人確實是他有意調來京都的,運送糧草隻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消耗蕭鼎的守城物資。
留守在靖州和雲州的那些人,雖然是真正的叛徒,但是他們有野心,有欲望。
這種人更方便控製,為了往上爬,也願意出力去拚。
而調來京都的這些人,則是純純的牆頭草。
在蕭鼎麾下的時候看不出什麼,因為主力是重甲兵。
即使後期重甲兵離開,但這些人的主要任務隻是守城而已。
有人叛變,他們立刻跟隨。
雲州叛變,真沒有常備軍反抗嗎?有,但是不多,而且靖王派去的暗探也不是隻負責聯係叛軍,還負責嘴炮。
隻用一句話就打消了這些人的反抗意誌。
“蕭鼎留下的重甲兵被殺,所有常備軍都有連帶責任。”
就這麼一句話,這些人就停止反抗了。
這些人的身體素質確實好,但靖王真正心疼的是他們身上穿的盔甲。
全身盔甲,還有鐵質護臂以及鐵質頭盔。
但在會合之後,已經收繳了這些人的備用武器,不能再收繳他們的盔甲吧,除非是傻子,否則誰都知道靖王要派他們去送死。
好在那些鐵質甲片回收之後還能用,隻需要重新組裝成盔甲就行,畢竟鐵質甲片不怕火油燒。
不過也有好處,那就是替靖王麾下匠作營省去了拆除甲片的工序。
離王心疼的原因也差不多,隻不過他麾下的叛軍不多,十二縣滿打滿算才兩萬多人,除去投靠自己的,還剩一半是這種牆頭草,也就萬餘人。
蕭鼎掌控三大雄關的時候,常備軍本就不多。金門關被麾下重裝步兵攻擊,戰死一批,剩下的投降了不足萬人。
風鳴關在被蕭鼎放棄的時候,一部分人選擇了回家,一部分被蕭鼎帶走,最後才是剩下的,同樣隻有萬餘人。
而猛虎關常備軍被蕭鼎帶走三千,大部分選擇回家。
最後剩下的本就沒多少。
而且離王在金門關和猛虎關並沒有得到武器盔甲,一件都沒有。
所以他心疼的隻是從十二縣帶來的叛軍身上穿著的盔甲。
以及從金門關繳獲的那些,為了區分歸屬,從金門關繳獲的盔甲配發給了風鳴關和猛虎關帶來的降兵。
總共不到三萬人。
和靖王一樣,這些人大部分都在這兩天的攻城戰中消耗了。
兩位反王打的主意倒是相同,等攻下京都,有的是時間收集鐵質武器和甲片。
坐鎮皇宮的蕭鼎則明白,兩天內消滅這麼多敵人,不是這些攻城部隊有多麼精銳,更不是這些攻城部隊有死戰不退的作戰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