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黃昏。
空氣裡彌漫著乾燥的沙塵味和一絲若有若無的硝煙餘燼。夕陽將殘破的街區染成一片刺目的金紅,斷壁殘垣如同巨獸的骸骨,沉默地訴說著不久前結束的激烈巷戰。這片曾被炮火反複犁過的“希望小學”臨時安置點,此刻卻籠罩著一種奇異的、近乎神聖的寂靜。
操場上臨時搭建的白色醫療帳篷外,圍滿了人。有裹著頭巾、眼神疲憊而焦灼的母親,有沉默抽著煙卷、肢體殘缺的退伍老兵,更多的,是孩子們。他們不像尋常孩子般喧鬨,大多蜷縮在父母或誌願者懷裡,眼神空洞、驚悸,像被暴風雨摧殘過的小獸,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或突然爆發出無法控製的尖叫與顫抖——戰爭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冰冷印記,深深刻在這些幼小的心靈上。
帳篷內,光線柔和。沒有刺鼻的消毒水味,隻有淡淡的、安撫神經的薰衣草精油氣息在空氣中浮動。林晚穿著簡約的月白色亞麻長裙,長發鬆鬆挽起,站在帳篷一側。她不再是aurora的鋒利女王,而是“月光玫瑰”全球基金會的主席,眉宇間沉澱著慈悲與曆經風暴後的沉靜力量。她身邊站著幾位神情肅穆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官員和當地心理專家,目光都聚焦在帳篷中央。
那裡,沒有複雜的儀器,隻有一張低矮的軟墊。童童——顧予安,盤膝坐在上麵。他穿著簡單的白色棉t恤和卡其色褲子,小臉比一年前褪去了不少稚氣,輪廓初顯清俊,但那雙眼睛依舊清澈如洗,隻是此刻,裡麵盛滿了超越年齡的專注與一種近乎透明的悲憫。他雙手自然垂放在膝上,掌心向上,沒有握著任何東西。蓮心源晶被嵌在一個特製的、非金屬的吊墜裡,靜靜貼在他的心口位置,散發著溫潤柔和的微光。
他麵前,坐著一個大約七八歲的伊拉克男孩,阿裡。阿裡瘦骨嶙峋,一條空蕩蕩的褲管紮在腰間。他眼神渙散,身體像繃緊的弓弦般僵硬,指甲深深掐進掌心,滲出血絲也毫無所覺。他的世界,仿佛還停留在炮彈呼嘯、親人慘叫的地獄瞬間。
“阿裡,”童童的聲音很輕,帶著一種奇異的、直抵人心的穿透力,不是語言,更像是一種精神的共鳴,直接回蕩在阿裡混亂的意識深處,“…不怕…都過去了…”
沒有翻譯。帳篷內外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童童緩緩閉上了眼睛。一股無形的、如同春日暖陽般和煦的精神場域,以他為中心,溫柔地彌散開來。這力量不再像覺醒初期那樣狂暴或難以控製,而是如同最精密的涓涓細流,被梳理、引導,帶著純粹的安撫與連接意願,精準地包裹住阿裡那顆被恐懼和痛苦冰封的心靈。
帳篷內靜得落針可聞。空氣仿佛凝固了。
幾秒鐘後,奇跡發生了。
阿裡緊繃如岩石的身體,極其輕微地顫抖了一下。掐進掌心的手指,一點、一點地鬆開了。那雙空洞絕望的眼睛裡,死寂的冰麵仿佛被投入了一顆石子,蕩開一圈微弱的漣漪。他渙散的瞳孔,極其緩慢地、艱難地,聚焦在了童童那張寧靜平和的小臉上。
一滴渾濁的淚水,毫無征兆地從阿裡乾澀的眼角滑落。緊接著,是第二滴,第三滴…如同決堤的洪水,洶湧而出。壓抑的、如同受傷幼獸般的嗚咽,從他喉嚨深處溢出,起初微弱,繼而變成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
這哭聲,不再是之前那種失控的、無意義的尖叫,而是充滿了痛苦、悲傷、委屈…以及,一種被壓抑太久後終於找到出口的宣泄!
“媽媽…爸爸…疼…好疼啊…”阿裡用破碎的阿拉伯語哭喊著,身體不再僵硬,而是蜷縮起來,劇烈地顫抖著,仿佛要將積壓的所有恐懼和悲傷都哭出來。
帳篷外,阿裡的母親捂住嘴,發出壓抑的、喜悅的哭聲,幾乎要癱軟在地。周圍的家長和孩子,眼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震撼和…一絲微弱的希望之光。
林晚靜靜地看著,眼眶微紅,唇角卻帶著欣慰的弧度。她知道,阿裡能哭出來,能表達痛苦,就是最大的轉機。童童的精神場域並非抹去傷痛,而是如同最溫柔的向導,引導那些被恐懼封鎖的情緒找到宣泄的出口,重新連接破碎的感知。
童童依舊閉著眼,小臉略顯蒼白,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引導如此深重的創傷情緒宣泄,對他而言也是不小的消耗。但他穩穩地維持著那個溫暖的、包容的精神場域,如同黑暗中的燈塔,堅定地為迷航的小船指引著安全的港灣。
二十分鐘後,阿裡的哭聲漸漸變成抽噎,最後在精疲力竭中,靠在匆匆進來的母親懷裡沉沉睡去。緊繃的身體第一次完全放鬆,臉上還掛著淚痕,眉頭卻不再緊鎖。
帳篷內外,爆發出壓抑已久的、雷鳴般的掌聲和激動的低語!誌願者和醫生們迅速上前,將阿裡母子安置到休息區進行後續護理。
“上帝…這簡直是神跡!”一位聯合國官員喃喃自語,聲音顫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是神跡,”林晚的聲音平靜而清晰,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透過帳篷的擴音設備傳出去,“這是科學尚未完全理解、但真實存在的精神力量。是顧予安,用他的天賦和勇氣,為這些孩子點亮了一盞希望的燈。”
她走到帳篷門口,迎著無數道彙聚而來的、充滿敬畏與期盼的目光,朗聲道:
“今天,‘月光玫瑰’基金會‘心靈燈塔’計劃的首場公開療愈,隻是一個開始。我們承諾,會將這份希望之光,帶到世界上每一個被戰爭和創傷陰影籠罩的角落!讓每一個沉默的靈魂,都能找到發聲的力量!”
她的聲音在巴格達的暮色中回蕩,堅定而溫暖。晚霞的金光灑在她身上,也灑在帳篷內略顯疲憊卻眼神清亮的童童身上。這一刻,“荊棘王座”的力量顧氏傾力支持的基金會)與“月光玫瑰”的慈悲童童的治愈之力),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共同點燃了第一簇名為“希望”的星火。
然而,星火雖亮,暗影已生。
地球另一端,瑞士阿爾卑斯山深處,一座完全由玻璃與合金構成的未來主義建築內。巨大的弧形屏幕上,正實時播放著巴格達“希望小學”帳篷外的畫麵。掌聲、淚水和林晚的宣言,在冰冷的空間裡顯得格格不入。
屏幕前,一個穿著熨帖銀灰色西裝、頭發一絲不苟向後梳的老人背對著畫麵。他身形挺拔,指尖夾著一支未點燃的古巴雪茄,姿態優雅卻透著一種無機質的冰冷。正是“智瞳”noos)的創始人——埃德加·馮edgarvon)。
他身後,恭敬地站著幾位穿著白色研究服的核心成員。
“先生,數據采集完畢。目標‘燈塔’的精神場域頻率、強度、作用模式已初步建模。其能力…遠超我們之前的預估,對‘智瞳’的‘理性優化’計劃構成潛在威脅。”一名研究員彙報道,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
埃德加沒有回頭,隻是用流利但毫無感情的德語緩緩開口,聲音如同精密的齒輪咬合:
“威脅?不,博士。這是…瑕疵。一種危險的、非理性的情感汙染源。”
他微微側頭,屏幕上正好定格在童童閉目引導、阿裡痛哭的畫麵。
“顧家的那個小怪物…他的能力,建立在對‘痛苦’這種低級生物信號的共情共振之上。脆弱,低效,且…不可控。它隻會放大人類非理性的噪音,阻礙我們邁向‘絕對理性’與‘完美秩序’的進程。”
他嘴角勾起一絲冰冷的弧度:
“通知媒體組,啟動預案‘淨化之聲’。是時候讓世界聽聽,這種‘神跡’背後,潛藏著多麼可怕的…精神汙染風險了。”
屏幕右下角,一條新聞推送的標題悄然滑過,帶著不祥的意味:
【“心靈燈塔”還是“精神汙染源”?巴格達奇跡引發倫理爭議!】
暮色更深。巴格達的星火剛剛點燃,而來自阿爾卑斯山深處的冰冷陰影,已悄然籠罩全球。童童這盞初燃的“群星之燈”,將如何穿透這名為“絕對理性”的永夜?荊棘王座與月光玫瑰的守護,又將麵臨怎樣的新挑戰?
群星啟明,暗流已至。真正的較量,剛剛拉開序幕。
喜歡林晚的逆襲請大家收藏:()林晚的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