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伯微微歎息一聲,目光中透著幾分感慨,緩緩說道:“世人隻知老王爺是異姓王,卻不知老王爺跟陛下早年曾是意氣風發的結拜兄弟。
那時,前朝暴政,天下動亂,兵戈四起,他們正值年少輕狂,心懷壯誌,對酒當歌,一同許下要匡扶天下、共創太平盛世的宏願。”
白伯頓了頓,臉上浮現出一絲追憶之色,繼續說道:“隻是後來風雲變幻,王爺助陛下登上了皇位。
可彼時,天下並不太平,各地武者世家亂國,老王爺挺身而出,率領大軍南征北戰,四處鎮壓動亂。
立下了赫赫戰功,隨著功績越壘越高,陛下為彰顯老王爺的功勞,封他為並肩王,榮耀一時無兩。”
說到此處,白伯微微搖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無奈,“然而,高處不勝寒啊。老王爺何等聰慧之人,漸漸察覺到陛下態度的微妙變化。
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為避免君臣之間產生嫌隙,於是開始有意退居幕後,不再親赴前線指揮戰事。
可即便如此,老王爺麾下那些將領們,皆是天賦異稟之輩,他們在戰場上嶄露頭角,展現出非凡的軍事天賦與實力。
這無疑讓生性多疑的陛下更加心生疑慮,對老王爺的忌憚也日益加深。”
宮長安聽到這裡,心中一陣黯然,忍不住喃喃自語:“帝王多疑!果然是自古不變的道理啊。”
白伯輕輕歎了口氣,目光中滿是感慨,“當然,陛下對王爺,也著實有過恩情。王爺您出生之時,狀況堪憂,呈現出癡傻之態,這可急壞了王妃。
就在眾人都為此焦急萬分之際,陛下聽聞此事,他特意邀請了天龍寺的高僧,以及皇族中數位實力超凡的供奉,一同齊聚王府,專為王爺開光祈福,希望能激活王爺的慧根。
不僅如此,陛下還出於對王爺未來的考量,為王爺和臨沂公主訂立了婚約。”
白伯頓了頓,臉上浮現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在回憶那段過往,“說來也奇,經過那次開光之後,王爺雖行事偶爾還帶著些紈絝之態,但癡傻之症竟真的漸漸消散。
也正因如此,老王爺對王爺您疼愛有加,在皇都之內,王爺您就像是擁有了一張特權通行證,可以肆意而為。
而陛下呢,對此大多時候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未多加乾涉。不過,這其中有一件事除外,那便是長公主之事,那是陛下第一次向王爺發怒。”
宮長安聽聞,心中大為震驚,不禁脫口而出:“幼時癡傻?為何本王從未聽說過此事?”
白伯神色變得有些凝重,輕聲說道:“很早的時候,陛下便果斷地下達了一道旨意,措辭極為嚴厲,目的就是要嚴令封口。
旨意明確,在這皇城內,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尋常百姓,任何人都不許有議論你癡傻過往的聲音。
陛下這麼做,一是為了維護皇家的顏麵,二也是出於對王爺您的愛護,不想讓您日後因為這段過往而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與非議。
剛開始的時候,儘管有陛下的旨意,但還是有一些膽大妄為之人,心存僥幸,偷偷地在私下裡議論此事。
然而,自從發生了二皇子那件事之後,這種議論的聲音就徹底消失了。”
宮長安一臉詫異,下意識地問道:“二皇子?這跟二皇子有什麼關係?”
“那時王爺您與二皇子都還年幼。二皇子不知深淺,曾對王爺您出言不遜,言語間提及了您幼時癡傻之事,極為不敬。
陛下得知此事後,龍顏大怒,當即下旨,將二皇子幽禁於天龍寺,責令他為皇室祈福,並且明令禁止,二皇子不得再踏出天龍寺半步。
陛下此舉,無疑是向所有人表明了他維護王爺您的決心,同時也起到了極強的震懾作用,自此之後,再也無人敢提及您幼時癡傻之事了。”
宮長安聽聞白伯所言,大腦仿佛陷入了短暫的空白,一時之間竟有些反應不過來。
這皇帝似乎對自己好得太過分了!這份好,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
從邀請高僧與皇族供奉為自己開光激活慧根,到訂立婚約,再到嚴令封口維護自己的名聲,甚至為了自己懲處二皇子,這一樁樁、一件件事,無不彰顯著皇帝對他的重視與嗬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