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秋雨淅淅瀝瀝下了整夜。李辰浩站在文淵閣前的廊簷下,望著手中那份墨跡未乾的奏折,眉頭緊鎖。這是顧炎武的十二位門生聯名所上的《請改科舉疏》,字字如刀,直指八股取士之弊。
"李大人,皇上召見。"太監尖細的嗓音打斷了他的思緒。
養心殿內,檀香嫋嫋。乾隆帝斜倚在炕幾上,手中把玩著一枚和田玉鎮紙,神色莫測。李辰浩行過大禮,將奏折呈上。
"這些書生,膽子不小。"皇帝輕笑一聲,將奏折扔在案上,"竟敢說本朝取士之法不如前明?"
李辰浩深吸一口氣:"陛下,顧門生所言雖直,卻有其理。八股取士二百餘年,如今已顯疲態。江南鄉試泄題案,正是因士子們隻知鑽研陳文,不思實學..."
"哦?"皇帝挑眉,"那依你之見,該如何改?"
"臣以為,當如疏中所請,於科舉中增設算術、農政等實用科目,減少八股篇幅。"李辰浩頓了頓,"甚至...可逐步以策論取代八股。"
"砰!"皇帝突然拍案,茶盞震得叮當作響,"李辰浩!你可知八股乃太祖所定?動祖製,你有幾個腦袋?"
李辰浩伏地叩首:"臣不敢妄議祖製。然《大學》有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朝聖祖也曾諭令"不拘一格降人才"..."
皇帝沉默良久,突然揮手:"明日早朝,你與翰林院辯論一番。若說得過他們,朕再考慮。"
次日早朝,太和殿內氣氛凝重。李辰浩手持《請改科舉疏》,站在殿中央,對麵是以翰林院掌院學士徐元夢為首的保守派官員,個個麵色陰沉。
"李大人,"徐元夢須發皆白,聲音卻洪亮如鐘,"老朽請問,自隋唐開科取士,千年來皆以文章論才,何以今日就成弊政了?"
李辰浩不慌不忙:"徐老,唐以詩賦取士,宋經義策論並重,皆因時而變。今西洋諸國船堅炮利,而我朝士子尚在"起承轉合"中虛度光陰,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荒謬!"禮部侍郎劉統勳厲聲打斷,"八股代聖賢立言,正是養士子正心誠意之本!若改考雜學,豈不壞了讀書人的根底?"
"劉大人,"李辰浩反問,"若八股真能正心誠意,何以江南科場舞弊案中,搜出夾帶的儘是翰林出身的考官?"
劉統勳一時語塞。李辰浩乘勝追擊:"《論語》有雲:"君子不器"。而今八股取士,恰是將士子都變成了"器"——隻會模仿聖賢口氣的器物!"
朝堂爭論愈演愈烈。就在此時,殿外突然傳來喧嘩。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衝破侍衛阻攔,跌跌撞撞闖入大殿,撲通跪地:"草民張承誌,有血淚陳情!"
李辰浩定睛一看,竟是南京鄉試中首告泄題案的張承誌!隻見他從懷中掏出一疊發黃的文稿,當著滿朝文武的麵,一頁頁撕得粉碎。
"陛下!"張承誌老淚縱橫,"這是草民三十年來寫的八股文,三千六百篇啊!"他將碎紙拋向空中,"八股誤我三十年!三十年來,草民將《四書》倒背如流,卻連自家田畝該施多少肥都不知!"
紙片如雪紛飛中,老秀才嚎啕大哭:"去年大旱,草民眼睜睜看著老母餓死...若早學些農政水利,何至於此...嗚呼!八股吃人啊!"
滿朝寂然。乾隆帝麵色陰晴不定,良久方道:"來人,扶這位老先生下去...好生安置。"
退朝後,李辰浩剛回到府邸,門房就來報:"大人,西洋傳教士郎世寧求見。"
郎世寧是宮廷畫師,也是李辰浩的老友。他帶來一個奇特的裝置:"李大人,這是法蘭西科學院最新發明的蒸汽機模型,特贈予大人賞玩。"
那銅製模型精巧絕倫,通上熱水後,活塞竟自行運動起來!李辰浩看得入神:"此物若放大百倍,能有多大力量?"
"可推動千鈞巨輪!"郎世寧笑道,"西洋戰艦已開始安裝,航速倍增。"他又取出一本《幾何原本》,"此書乃科學根基,可惜貴國士子隻讀《四書》,不識此道。"
李辰浩翻閱著書中精密的幾何圖形,想起張承誌的哭訴,心中越發堅定改革之念。
正當兩人交談時,王勇匆匆進來:"大人,不好了!莊親王門生聯名上折,彈劾您"變亂祖製,媚外輕中"!"
李辰浩冷笑。莊親王允祿雖在南京案中敗露,但其黨羽仍在朝中興風作浪。這次科舉論戰,正好給了他們反撲的機會。
"還有更糟的,"王勇低聲道,"江南傳來消息,那些聯名上書的顧門生,已有三人被當地學政革去功名!"
李辰浩拍案而起:"豈有此理!"他當即寫就奏折,彈劾那些學政打擊報複。
次日,皇帝在養心殿單獨召見。乾隆帝把玩著李辰浩進呈的蒸汽機模型,神色莫測:"這東西...真能推動大船?"
"千真萬確。"李辰浩借機進言,"陛下,西洋之所以船堅炮利,正因其教育重實學。若我朝仍拘泥八股,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朕知道。"皇帝打斷他,"但莊親王一派勢力龐大,朕也不能不顧。"他忽然壓低聲音,"你可知允祿為何反對科舉改革?"
李辰浩搖頭。
"因為他掌控著半數以上的科舉用書刊印!"皇帝冷笑,"《四書大全》《五經正義》等,皆由其門人壟斷。若改考實學,他的財路就斷了!"
離開紫禁城,李辰浩心情沉重。行至宣武門外,忽見一群年輕學子圍在茶樓前,激烈辯論著。走近一聽,竟是在討論《請改科舉疏》的內容!
"這位大人,"一個書生認出了李辰浩,興奮道,"我等成立了"實學社",正研習農政算術,大人可願指點一二?"
李辰浩隨他們進入茶樓,隻見牆上掛著《泰西水法》圖解,桌上擺著算盤和《九章算術》。學子們輪流講解,氣氛熱烈。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甚至當場演示了如何計算田畝賦稅,引得滿堂喝彩。
"你們...不怕耽誤科舉?"李辰浩忍不住問。
為首的書生笑道:"八股易老,實學長生。縱使不第,也能造福鄉裡。"
夜幕降臨,李辰浩站在自家庭院,仰望星空。今日所見所聞,讓他對改革有了更深思考。科舉之弊,非一日之寒;改革之途,亦非一蹴而就。但有了這些年輕學子的熱情,有了皇帝的默許,甚至有了莊親王這樣的反麵鞭策...變革的種子已然播下。
他回到書房,提筆寫下《科舉改良芻議》,打算從增設算學科開始,逐步推動改革。寫至半途,忽見窗外人影一閃。李辰浩警覺地按劍而起:"誰?"
一支弩箭破窗而入,釘在案頭!箭上綁著紙條,隻有七個字:
"改科舉者,死!"
李辰浩冷笑,將紙條在燭火上焚毀。他深知,觸動科舉,就是觸動千年來的利益格局。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絕不回頭。
窗外,秋雨又起。京城的夜色中,一場關乎國家未來的變革,正悄然醞釀。
喜歡天賜良臣請大家收藏:()天賜良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