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軒笑了笑,不置可否。
他親自點燃了燈下的蠟燭,熱氣很快充滿了紙燈籠,那巨大的孔明燈果然顫顫巍巍地開始向上飄浮。
“說對了一半。”趙軒的聲音清晰地響徹全場。
“火的確是關鍵,但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陽氣,而是因為它,加熱了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東西——空氣。”
空氣?
又是一個新詞。
“我們呼吸、說話,風的吹拂,靠的都是空氣。”
“它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趙軒指著那孔明燈,侃侃而談。
“燈內的空氣被火加熱後,會變得‘輕’,而外麵的冷空氣‘重’,‘重’的往下沉,就把‘輕’的給擠上去了。”
“這,就是它能飛的道理,與神佛鬼怪無關,也與所謂的‘陽氣’無關。”
為了讓眾人理解,他做了個更簡單的比喻:“就像水裡扔進一塊木頭,木頭輕,水重,木頭就會浮起來。”
“是一個道理。”
轟!
這番具象化的解釋,如同一道驚雷,劈開了眾人固有的認知。
原來如此!
軍器監主官李崇激動得一拍大腿,他造過更大的風箏,卻從未想過這其中的原理。
“王爺!”他扯著嗓子喊道,“那……那風又是怎麼回事?也是這空氣在動?”
“問得好!”趙軒讚許地點點頭,“一個地方的空氣熱了,往上跑,旁邊冷的空氣就會流過來補充,這就形成了風。”
“所以,風,就是流動的空氣。”
眾人恍然大悟,看向趙軒的眼神,已經從敬畏變成了崇拜。
趙軒沒有停歇,又讓人拿來幾支造型各異的箭矢,其中一支的箭頭被打磨成了奇特的流線型。
“為何這支箭,能射得更遠,更快?”
這次,沒人敢輕易回答了。
趙軒拿起那支特製的箭頭:“因為空氣雖然看不見,卻有阻力。”
“物體在空氣中運動,就像人在水裡走路一樣,會受到阻礙。”
“這個造型,能最大程度地‘劈開’空氣,減少阻力,自然就飛得更快、更遠。”
“這門學問,本王稱之為空氣動力學。”
“嘶——”
滿堂皆是倒吸涼氣的聲音。
諸葛明手中的羽扇停了下來,他雙目精光爆射,死死盯著那枚小小的箭頭,腦海中已經浮現出無數可以改良軍械的念頭。
孟虎、傅青山等將領,更是呼吸急促,他們想到了騎兵衝鋒,想到了投石車拋射,若是都能用上這“空氣動力學”,那威力……
接下來,趙軒又從力的作用與反作用,講到拋物線,講到杠杆原理。
他所講的,都是這個時代最頂尖的工匠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但從未有人能像他這樣,將其總結成清晰普適的正式理論。
一堂課,足足講了三個時辰。
上千人聽得如癡如醉,非但沒有半分倦意,反而個個雙眼放光,恨不得把趙軒說的每一個字都刻進腦子裡。
眼看日頭偏西,趙軒才停了下來。
“今日便到這裡。光靠聽,是不夠的。”他拍了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