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寒持續了整整半年。
當人們磕磕碰碰終於開始適應零下60c的生存方式,當庇護所的恒溫係統穩定運行,當第一批極地小麥迎來豐收——
災難突然轉向。
甲叮叮站在窗前,看著溫度計上的數字瘋狂跳動:
60c→40c→20c→0c→30c→55c
整個過程,不到三小時。
窗外,積雪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融化,冰淩劈裡啪啦地砸落。庇護所的警報聲響徹全城:
"極端高溫預警!所有市民立即停止戶外活動!重複,這不是演習!"
周瑾的額頭上滲出豆大的汗珠,他迅速調出氣象數據:"大氣層結構突變,全球熱浪來襲。"
甲叮叮眯起眼:"冰火兩重天……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高溫帶來的災難比極寒更恐怖——
融雪洪水,城市低窪地帶瞬間被淹,地下庇護所排水係統超負荷運轉。
電路熔毀,極寒改造的供暖設備在高溫下短路,火花四濺。
物資變質,冷凍倉庫裡的食物以驚人的速度腐敗。
電視裡,李教授的聲音透著疲憊:"請市民保持冷靜,政府已啟動"高溫應急方案",所有庇護所開啟製冷模式……"
但甲叮叮知道,製冷係統根本來不及改造。
"他們撐不住的。"她低聲道。
周瑾已經打開全息投影,調出地下種植艙的設計圖:"得加快進度了。"
兩人連夜修改方案——
恒溫種植艙,利用星際技術,打造完全封閉的生態循環係統。
應急製冷服,納米材料升級,內嵌微型散熱裝置。
地下水利網,融雪洪水導流至深層蓄水池,避免內澇。
次日清晨,甲叮叮通過加密頻道聯係李教授:"我們有個新方案。"
全息投影中,李教授看著他們提交的數據,眼睛逐漸睜大:"這……真的可行?"
周瑾點頭:"第一批試驗艙,三天內能建成。"
甲叮叮補充:"但需要軍方配合疏散高危區域居民。"
李教授深吸一口氣:"我立刻上報。"
55c的高溫下,城市如同蒸籠。
退伍兵頂著熱浪,協助老弱病殘轉移至地下深層區域。
科學家們爭分奪秒,在甲叮叮和周瑾的遠程指導下組裝種植艙。
醫護人員穿著應急製冷服,在臨時醫療點搶救中暑患者。
菜市場的張嬸癱坐在庇護所角落,喃喃道:"剛熬過極寒,又來高溫……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她的小孫女卻指著牆上的屏幕:"奶奶看!新糧食長出來了!"
畫麵中,第一批地下種植艙裡,翠綠的蔬菜在人工光照下舒展葉片。
六個月後,城市逐漸適應了極端氣候的交替——
極寒時:居民轉入地下,依靠恒溫係統和儲備糧生存。
高溫時:地麵活動受限,但地下種植艙持續產出食物。
55c的高溫炙烤著大地,柏油馬路融化變形,空氣中彌漫著焦灼的熱浪。
甲叮叮站在窗前,看著溫度計上的數字仍在攀升。窗外,退伍兵們穿著應急製冷服,正緊急疏散最後一批滯留居民。
"再這樣下去,庇護所的製冷係統撐不過三天。"周瑾的光頭上全是汗珠,他快速調出能源數據,"電網已經超負荷了。"
甲叮叮從空間取出一塊巴掌大的銀色圓盤:"試試這個?"
周瑾接過圓盤,眼睛一亮:"超級太陽能轉換器?"
"星際科技,效率是普通光伏板的1000倍,"甲叮叮輕點圓盤邊緣,一道淡藍色的能量場瞬間展開,"一塊就能供整個庇護所用電。"
三天後,城市上空升起數百個銀色圓盤。
它們懸浮在高溫空氣中,瘋狂吸收著灼熱的陽光,將原本致命的烈日轉化為清潔能源。
新聞播報:
"國家能源局宣布,"烈日計劃"正式啟動!高溫不再是威脅,而是新能源!"
畫麵中:
工廠恢複生產,工人們在恒溫車間裡忙碌
學校開啟線上課程,孩子們通過虛擬課堂繼續學習
醫院的手術室不再擔心停電風險
李教授在鏡頭前難掩激動:"這項技術將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結構!"
甲叮叮和周瑾站在控製中心,麵前是全息投影的城市模型。
"現在,我們有兩套係統,"周瑾指著投影,"極寒時,地下庇護所啟動;高溫時,地麵太陽能陣列供電,居民可以返回地表生活。"
甲叮叮補充:"隻要準備好冬夏兩套物資,瞬間切換也不怕。"
投影中,城市像精密的機械般運轉:
冬季服裝廠24小時生產納米防寒服
夏季製冷服車間全力運作
地下種植艙持續產出糧食
"這算是真正的平衡。"甲叮叮輕聲道。
電視新聞裡,記者站在融化的瀝青路上,汗水浸透製服:"高溫導致今日又有37輛汽車自燃,交管局緊急叫停所有燃油車出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畫麵切換至極寒時期的檔案影像
汽車電瓶在60c下瞬間凍裂
柴油凝結成蠟狀
橡膠輪胎在低溫中脆如玻璃
甲叮叮關掉電視,歎了口氣:"沒有車,物資調配效率至少降低70。"
周瑾控製台,他正在瀏覽軍方發來的求助文件:
"懇請兩位顧問協助研發全天候載具,解決極端氣候下的運輸難題。"
甲叮叮搖頭:"我空間裡沒有現成的,星際文明早就不用輪式載具了。"
周瑾卻突然笑了:"誰說一定要用外星科技?不過隻適合夏天,冬天發動的能源我就不知道了"
他調出一張草圖——
一輛造型古怪的六輪車,車身覆蓋著鱗片狀的裝甲。
"基於現有技術改造,"他眼中閃著光,"適合你的超級太陽能,但外殼和機械結構……得靠地球自己的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