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內的歡呼聲幾乎要掀翻屋頂,黃宗興攥著那張記錄“67效率”的紙片,指節都泛了白,眼眶不自覺地紅了——他乾了二十多年機械研究,從一開始跟著老師傅畫圖紙,到後來自己牽頭做項目,這輩子最盼的就是能在技術上趕上國外,可每次看到國外的參數報告,都隻能暗自歎氣。如今,這台自己親手參與組裝的爐具,居然真的突破了世界頂尖水平,這種激動,讓他連話都說不連貫了。
“成了……真的成了……”負責焊工的劉師傅抹了把臉,聲音帶著哽咽,“以前聽人說國外的爐具多厲害,咱們隻能看著眼饞,現在咱們自己也能造了!”
周圍的研究員和工人也都圍著爐具,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有人翻出之前的測試數據對比,有人拿著圖紙指點著改良的細節,每個人臉上都掛著藏不住的驕傲。而他們的目光,最終都落在了何雨柱身上——這個年輕的主導者,從一開始提出“70目標”被大家暗自質疑,到一步步帶著團隊改圖紙、調參數、反複測試,如今交出了比預期還亮眼的成績,這份能力,徹底讓所有人服了。
何雨柱看著眼前的場景,也輕輕舒了口氣。這段時間,他幾乎把實驗室當成了家,每天和大家一起熬夜算數據,盯著爐具測試到淩晨,甚至有好幾次因為太專注,忘了給家裡的謝穎琪回消息。現在看來,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但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沉浸在興奮裡,而是走上前,拿起桌上的圖紙,手指在“燃料消耗”和“溫度波動”那兩欄輕輕劃過,眉頭微蹙。
“黃老哥,各位同誌,”何雨柱的聲音不大,卻讓喧鬨的實驗室漸漸安靜下來,“這次能突破67,確實是大家一起拚出來的結果,這份功勞,屬於咱們項目組的每一個人。”他沒有居功,反而把功勞分給所有人,這話讓原本就敬佩他的眾人心裡更暖了——要知道,整個項目的核心設計、關鍵改良,幾乎都是何雨柱牽頭定的,可他卻從沒提過自己的辛苦。
黃宗興走上前,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柱子,你就彆謙虛了,沒有你定的方向、改的圖紙,咱們哪能這麼快出成果?我看呐,咱們現在就把測試報告和圖紙整理好,上報給院裡,說不定還能儘快在幾個大廠試點,讓這爐具早點派上用場!”一想到項目落地後,能實實在在提高國家的鋼鐵產量,他就忍不住心潮澎湃——這可是能寫進行業史的成就啊!
周圍的人也紛紛附和:“對!趕緊上報!讓院裡也高興高興!”“說不定還能給咱們項目組申請獎金呢!”
可何雨柱卻搖了搖頭,把圖紙平鋪在實驗桌上,指著上麵的參數說:“上報肯定要報,但不是現在就停手。你們看,這一版爐具雖然效率到了67,但燃料消耗還是比預期高了3,而且連續工作超過八小時後,溫度波動會增大,這些都是可以優化的地方。”
他的話讓實驗室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愣住了——67已經是世界頂尖水平了,居然還要優化?
黃宗興也愣了,他湊到圖紙前,順著何雨柱指的地方看了看,確實有這些小問題,可在他看來,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細節,畢竟比起效率突破,這點瑕疵完全可以接受。“柱子,這些小問題……等試點的時候再慢慢調也行吧?現在這個成果,已經夠好了。”
何雨柱卻抬眼看向眾人,眼神堅定:“黃老哥,咱們做研究,不能隻滿足於‘夠好’。你想想,要是每個爐具都能再降低1的燃料消耗,全國那麼多鋼廠,一年能省多少煤?要是溫度波動能控製住,煉出來的鋼材質量更穩定,能少多少浪費?”他頓了頓,語氣裡帶著一種超乎年齡的遠見,“而且,67真的是極限嗎?我覺得不是。咱們既然已經摸到了頂尖水平,不如再往前探探,看看這爐具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
“再往前探?”有人小聲嘀咕,“67都比國外高了,再往上,怕是難吧?”要知道,重工業技術發展到後期,每提升1的效率,都要付出比之前多十倍的努力,國外研究了那麼多年,也沒突破70,他們真的能做到嗎?
黃宗興也有些猶豫,他看著何雨柱年輕卻篤定的臉,忽然想起了一個月前——當時何雨柱提出“突破70目標”時,大家也覺得不可能,可現在,他們不僅接近了目標,還超越了國外。或許,這個年輕人的眼光,真的比他們看得更遠。
何雨柱似乎看出了大家的疑慮,繼續說道:“我不是要大家立刻突破70,而是先把現有問題解決掉,再嘗試優化加熱腔的結構、調整保溫層的材料。咱們可以分兩步走:一方麵整理現有數據和圖紙,上報院裡申請小範圍試點,讓工廠那邊幫忙測試實際使用效果;另一方麵,咱們留下一部分人,繼續在實驗室裡研究優化方案,兩邊不耽誤。”
這個提議既兼顧了項目落地的進度,又沒放棄進一步突破的可能,頓時讓眾人眼前一亮。劉師傅第一個點頭:“我覺得行!反正我這手藝閒不住,留下來繼續琢磨!”李冬雨也舉起手:“我也留下!我想看看還能怎麼改!”
黃宗興看著眼前群情激昂的場麵,徹底放下了猶豫,他拍了拍手:“好!就按柱子說的辦!咱們兵分兩路,一路整理報告上報,另一路跟著柱子繼續優化!我倒要看看,這爐具的極限到底在哪裡!”
何雨柱看著大家重新投入工作的身影,嘴角也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追求“極限”的過程肯定會很艱難,可能要反複修改圖紙,可能要經曆無數次失敗的測試,但他不怕——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項目,更是為國家重工業打下基礎的一步。隻有不斷突破“極限”,才能讓中國的重工技術真正站起來,不再受製於國外。
陽光透過窗戶,落在那張畫滿修改痕跡的圖紙上,也落在何雨柱專注的側臉上。實驗室裡,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工具碰撞的清脆聲,又重新響了起來,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像是一首寫給“突破”與“未來”的讚歌。
喜歡重生四合院從悟性逆天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四合院從悟性逆天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