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加入了一些之前燒製陶器剩下的、搗碎的陶器碎片,以及少量細沙。
他記得,加入這些東西可以減少黏土在乾燥和燒製過程中的收縮率,提高成品的成功率。
煉好的泥團,被他用濕潤的獸皮包裹起來,放置在木屋角落一個陰涼的地方進行“陳腐”。
這個過程,有點像麵團的發酵,能讓黏土中的有機物進一步分解,提高泥料的塑性和結合力,使其更易於塑形。
在等待黏土陳腐的幾天裡,林風也沒閒著。
他開始思考更高級的“裝備升級”——建造一座能達到更高溫度的窯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之前的陶窯,雖然也能用,但溫度有限,燒出來的陶器質地相對疏鬆,而且對於他腦海中那些更大膽的想法——比如嘗試熔煉礦石,甚至製作最原始的玻璃——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要煉鐵,要搞玻璃,沒個高溫爐子可不行!”
林風的目標,早已不僅僅是滿足於溫飽了。他渴望活的更好。
他開始在附近搜尋合適的耐火材料。
普通的石頭在高溫下容易炸裂,他需要的是那種在火焰中久經考驗的“硬骨頭”。
他想起之前搭建壁爐煙囪時,曾找到一些質地堅硬、顏色發暗的石頭,在火焰中灼燒許久也不會開裂。
他決定就用這種石頭,配合耐火黏土,來砌築他的高溫爐。
選址也很重要。他將高溫爐的位置選在了木屋下風口稍遠一些的空地上,既能避免煙火影響木屋,也方便他操作。
接下來的幾天,林風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高溫爐的建造中。
首先是挖掘爐底和煙道。他挖了一個直徑約一米、深約半米的圓形坑洞作為爐底,又在側麵挖通了一條傾斜向上的煙道。
然後是砌築爐壁。他將收集來的耐火石塊用混合了草木灰和黏土的泥漿仔細砌築起來,形成一個下寬上窄的圓筒形爐身。
爐壁砌得極厚,足有半米,以確保保溫和結構強度。
他在爐身的下部,正對著主風口的位置,預留了幾個均勻分布的“風眼”。他還用更純淨的耐火黏土製作了一些磚塊狀的泥坯,晾乾後準備用來砌築爐膛內部和修補縫隙。
最關鍵,也是最具技術含量的,是鼓風設備——風箱的製作。
沒有強勁的鼓風,爐溫很難達到熔煉金屬所需的溫度。
他絞儘腦汁,回憶著古籍中關於風箱的描述。最終,他決定製作一個最簡單的拉杆式木製風箱。
他挑選了幾塊質地堅韌、不易開裂的硬木板,用石斧和石刀地打磨、拚接,製成一個長方形的箱體。
箱體的一端留有進氣閥用柔韌的薄獸皮製作,隻能單向進氣),另一端則安裝了一個用掏空的獸骨磨製成的出風管。
風箱內部的活塞,他用一塊大小合適的木板,邊緣包裹上厚實柔軟的獸皮確保氣密性),再連接上一根結實的木質拉杆。
製作風箱的過程,十分艱難。
木板的拚接要嚴絲合縫,進氣閥的靈敏度和密封性,活塞與箱壁的配合,每一個細節都關乎成敗。
林風失敗了好幾次,不是漏氣,就是拉杆不順暢。但他毫不氣餒,反複拆裝、改進,手上磨出了好幾個水泡,也渾然不覺。
終於,在一個傍晚,當他最後一次組裝好風箱,用力一拉一推,一股強勁的氣流從獸骨出風管中“呼”地一下噴湧而出,吹得地上的草屑和塵土四散飛揚時。
林風忍不住仰天大笑,笑聲中充滿了成功的喜悅和自豪!
有了風箱,高溫爐的“心臟”便有了著落。
他將風箱的出風管通過一截掏空的、塗抹了耐火泥漿的粗竹管這是他意外發現的一種巨型竹子,竹節粗壯,質地堅韌),連接到爐體預留的主風口上。
經過十數日的辛勤勞作,一座高達兩米,外表粗獷卻結構堅固,帶著幾分猙獰氣勢的圓筒形高溫爐,終於拔地而起!
它像一頭沉默的巨獸,匍匐在這片原始的土地上,等待著被火焰喚醒。
看著眼前這座傾注了自己無數心血的傑作,林風心中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成就感。
這座爐,不僅僅是工具,更是他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他向這個世界宣告自身存在的一種方式。
喜歡我在異星悠閒求生,女神們饞哭了請大家收藏:()我在異星悠閒求生,女神們饞哭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