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山穀的另一邊,林風的小木屋裡,卻是另一番景象。
林風剛剛結束了今天最重要的工作——燒製玻璃。
他此刻正坐在溫暖的壁爐前,身上披著一件用獸皮縫製的簡易坎肩。
壁爐裡的火焰燒得正旺,發出劈啪的聲響,將整個木屋都烘烤得暖洋洋的。
在他麵前的小木桌上,放著他剛剛製作成功的幾件玻璃製品:一個造型略顯粗糙但還算規整的玻璃杯,以及一個結構更為簡單,但實用性卻極高的油燈燈罩。
油燈的燈芯是用一小撮揉搓過的乾燥苔蘚和細麻線混合製成的,浸泡在用動物油脂提煉出來的燈油裡。
此刻,燈芯頂端正跳動著一簇明亮的黃色火焰,火焰雖然不大,卻穩定而持久,將小木屋的一角照得通明。
昏黃的燈光透過那略帶渾濁的玻璃燈罩,散發出柔和而溫馨的光暈,驅散了窗外的黑暗與寒冷。
林風端起還有些溫熱的玻璃杯,裡麵盛著他用野果和草藥煮出來的熱飲,雖然味道有些苦澀,但在這種環境下,能喝上一口熱的,已經是莫大的享受了。
他輕輕抿了一口,感受著那股暖流從喉嚨一直湧向胃裡,驅散了身體裡最後一絲寒意。
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製作玻璃,是他來到這個世界後,除了建造木屋和燒製陶器之外,完成的又一項壯舉。
這個過程遠比想象中要複雜和艱難得多。
一切都得從最基礎的原材料開始。
林風知道,製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純堿和石灰石。
石英砂,他花了好幾天時間,在附近的山澗溪流中仔細尋找。
他需要的是那種顆粒均勻、雜質較少的白色或淺色沙子。
幸運的是,這條山脈有著不錯的石英礦藏,他在一條乾涸的河床邊上發現了一片質地相當不錯的石英砂。
他用獸皮袋子將這些沙子背回木屋,然後用清水反複淘洗,去除裡麵的泥土、腐殖質和其他雜質。
這個過程耗費了他大量的體力和時間,光是淘洗和晾曬這些沙子,就花了他將近三天。
接下來就是純堿,也就是碳酸鈉,在自然界中並不容易直接獲得。
林風想到了草木灰。某些植物,比如鹽堿地生長的植物,或者某些海藻,燃燒後的灰燼富含碳酸鉀和碳酸鈉。
他收集了大量的乾燥艾草、蕨類植物以及一些他不認識但燒起來灰燼呈白色的植物。
將它們堆積起來,充分燃燒,得到草木灰。然後,他用陶鍋將草木灰加熱水浸泡,過濾掉不溶性的雜質,得到含有碳酸鉀和碳酸鈉的濾液。
接著,便是漫長的熬煮和蒸發過程。
他將濾液倒入陶盆中,放在火上慢慢加熱,讓水分一點點蒸發掉,最後析出白色的粉末狀晶體。
這些晶體主要是碳酸鉀,但也含有一定量的碳酸鈉,可以作為助熔劑,降低石英砂的熔點。
為了提高純堿的含量,他還特意去尋找了一些在略帶鹽堿的土地上生長的植物,它們的灰燼中碳酸鈉含量會更高一些。
石灰石,也就是碳酸鈣,相對容易一些。
他在山腳下發現了一些白色的、質地較軟的岩石,經過簡單的敲擊和辨認,他確定這就是石灰石。
他將這些石灰石砸成小塊,然後在一個簡易的土窯裡進行煆燒。
高溫會使碳酸鈣分解,生成氧化鈣,也就是生石灰。
生石灰是玻璃的穩定劑,能增加玻璃的化學穩定性和機械強度。煆燒石灰石同樣需要大量的燃料和耐心,窯內的溫度必須足夠高,並且持續足夠長的時間。
原材料準備齊全後,接下來就是配料和熔煉。
林風按照大致的比例,將處理好的石英砂、草木灰提取物和煆燒後的石灰粉混合在一起。
這個比例的掌握非常關鍵,任何一種成分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玻璃的質量,甚至導致熔煉失敗。
他也是根據多次的小規模試驗,才大致摸索出一個可行的配比。
熔煉玻璃需要極高的溫度,通常在一千二百度到一千五百度之間。
他之前燒製陶器的窯,溫度顯然達不到這個要求。
為此,林風又花費了數天時間,對原有的土窯進行了改造和升級。
他加高了窯身,增厚了窯壁,並且改進了通風結構,製作了一個簡易的獸皮風箱,用來強製鼓風,以提高窯內的燃燒溫度。
他還特意尋找了一些耐火度較高的粘土來修補窯爐內壁。
一切準備就緒後,林風將混合好的原料小心地放入一個用耐火黏土特製的小坩堝中。
這種坩堝是他反複試驗多次才燒製成功的,必須能夠承受極高的溫度而不開裂。
然後,他開始給窯爐生火。
他先用乾燥的細柴引燃,然後逐漸加入大塊的硬木。火焰在窯膛內熊熊燃燒,他則在一旁不停地拉動著風箱,將空氣源源不斷地送入窯內。
窯內的溫度在持續攀升,火焰的顏色也從最初的橘紅色,逐漸變成了明亮的橘黃色,最後趨於耀眼的白熾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是一個漫長而焦灼的等待過程。
林風必須時刻關注著窯內的火勢,不斷添加燃料,並保持鼓風的力度。汗水濕透了他的衣衫,臉上也被窯火烤得通紅。
幾個小時過去了,林金融入耐火黏土製成的探火簽,小心地從觀察孔伸入窯內,觀察坩堝內原料的變化。
起初,混合料隻是變得灼熱發紅。漸漸地,隨著溫度的進一步升高,原料開始慢慢熔化,從粉末狀變成了粘稠的糊狀,表麵還冒著氣泡。
這些氣泡是原料中雜質分解或者化學反應產生的氣體,必須設法排除,否則會影響玻璃的透明度和強度。
他又等了許久,直到坩堝內的混合物完全變成了液態,並且顏色變得相對清澈透亮,氣泡也大大減少,他才判斷熔煉過程基本完成。
這個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他甚至失敗了好幾次,有的是因為溫度不夠,原料沒有完全熔化;有的是因為坩堝在高溫下破裂,導致功虧一簣。
現在,終於到了最關鍵的成型階段——吹製。
林風沒有專業的吹管。他用一根中空的細長鐵木樹枝,前端包上了一層厚厚的耐火黏土,經過反複燒結硬化,製成了一根簡易的吹管。雖然粗陋,但勉強可用。
他小心翼翼地將“吹管”的前端伸入坩堝中,蘸取了一小團如同麥芽糖般粘稠的、散發著灼熱高溫的玻璃液。
然後迅速將吹管取出,在另一塊平整的石板上輕輕滾動,使玻璃料初步成型,並使其表麵溫度均勻。
接著,他將吹管的另一端含在口中,開始緩緩地向內吹氣。
這是一個需要精細控製的過程。吹氣太猛,玻璃泡容易破裂;吹氣太緩,玻璃又容易冷卻變硬。
他全神貫注,感受著玻璃液的延展性和溫度變化。
一個橘紅色的小玻璃泡在他吹管的前端慢慢形成,逐漸脹大。
他一邊吹氣,一邊不停地轉動吹管,防止玻璃液因為重力而下垂變形。
當玻璃泡達到預想的大小後,他停止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