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熔煉和提純的問題。
狗頭金雖然純度較高,但依舊含有一些雜質。
他腦海中的知識告訴他,可以用高溫熔煉,利用金與其他賤金屬熔點和密度的差異進行初步分離。
他立刻行動起來。他先是利用自己製作的耐火黏土和石英砂,重新搭建和加固了一個小型的熔爐,並改進了鼓風設備,以期達到更高的溫度。
然後,他將狗頭金敲成幾塊,放入一個特製的、內壁塗抹了耐火泥的厚陶坩堝中。
點火,鼓風。
火焰在爐膛中熊熊燃燒,發出低沉的咆哮。
林風全神貫注地控製著火候,坩堝內的黃金隨著溫度的升高,逐漸從暗紅色變成了橘紅色,再到耀眼的亮黃色,最終開始慢慢熔化,變成了一汪在火光下閃爍著迷人光澤的金色液體。
女人們在遠處進行采集工作時,隱約能看到林風的木屋方向,煙囪裡冒出的煙比平時更濃,而且能聽到一種持續的、像是風箱拉動的聲音。
她們心中好奇,卻不敢靠近打探。隻知道,林風先生,一定又在搗鼓什麼她們無法理解的“神跡”了。
黃金熔化後,林風小心地撇去表麵的浮渣一些熔點較低的賤金屬氧化物和雜質),然後將金液倒入一個預先用細沙製作的模具中,鑄成幾塊大小不一的金錠,方便後續加工。
接下來,是合金的製作。
純金雖然美麗,但質地相對柔軟,直接用來製作餐具容易變形。
林風腦海中的知識告訴他,加入少量的銅或銀,可以顯著提高黃金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時對色澤影響不大。
銅,他有一些之前收集的孔雀石,可以通過碳還原法冶煉出來。
銀,他也有一大堆。
又是一番忙碌。
冶煉粗銅,然後按照精確的比例,將黃金和粗銅一同放入坩堝中重新熔煉,確保兩者充分融合。
當金銅合金冷卻後,林風得到了幾塊色澤略深、但硬度明顯提高的合金塊。
然後,就是真正的匠人活了——製作餐具。
他首先選擇製作的是一雙筷子。
這是他前世最常用的餐具,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象征。
他取出一小塊合金,放在一塊堅硬平整的石砧上,用一把經過精心打磨的小號石錘,開始進行錘揲。
“叮叮當當……”
清脆而富有節奏的敲擊聲,在木屋內回蕩。
林風的動作,充滿了某種難以言喻的韻律感。
每一次捶打的力度,每一個落錘的角度,都精準無比。
在他的捶打下,那塊原本不起眼的合金塊,逐漸延伸、變薄、塑形。他時而將金屬加熱到合適的溫度,時而又將其浸入冷水中淬火。
這是一個極其耗費時間和耐心的過程。但林風卻樂在其中,完全沉浸在這種創造的快樂之中。
經過了整整兩天的精心打造,第一雙金筷子終於成型了。
筷身修長勻稱,頂端方正,尾端圓潤,表麵經過反複的捶打研磨,呈現出一種溫潤而內斂的啞光金色。握在手中,沉甸甸的,有一種令人安心的質感。
看著這雙凝聚了自己心血的黃金筷子,林風的臉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嘗到了甜頭,林風的興致更高了。
接下來的幾天,他又陸續用同樣的方法,為自己打造了一隻小巧精致的黃金酒杯——杯身圓潤,杯口微敞,杯底穩重,表麵還被他用尖銳的石器刻上了幾道簡約的雲紋圖案。
然後是一隻黃金碗,碗口直徑約十五厘米,深度適中,無論是用來盛湯還是吃飯,都恰到好處。
他還製作了一把小巧的黃金勺子,勺柄末端被他巧妙地打造成一片卷曲的葉子形狀,平添了幾分雅致。
為了盛放這些金貴的餐具,他還特意用一塊較大的金塊,捶打出了一個淺底的黃金托盤,托盤邊緣被他細心地打磨出圓滑的弧度。
當這一整套黃金餐具——筷子、酒杯、碗、勺子、托盤——整齊地擺放在他的木桌上時,在壁爐火光的映照下,散發著柔和而溫暖的金色光芒。
整個簡陋的木屋,都因此而增添了幾分難以言喻的華貴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