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首要任務,就是對北海進行勘探。
他們帶來了一艘小型的、可拆卸式的勘探艇。隊員們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在冰麵上開鑿出一條足夠長的航道,將勘探艇送入水中。
勘探艇上,搭載著當時王國最先進的聲呐探測係統。
“聲呐開啟!深度設定為三百米,掃描範圍五公裡!”艇長對著通訊器喊道。
“收到!”基地指揮中心裡,負責聲呐信號分析的技術員,緊緊地盯著屏幕。
聲呐信號如同一張無形的大網,向著深邃冰冷的海底,撒了下去。很快,屏幕上開始出現反饋。
“報告!水下二十米發現密集魚群信號!規模……規模極大!初步估算,至少有數萬條!”
“水下八十米,發現大型生物信號!長度……超過十五米!”
“我的天……司令,您快來看!”技術員突然發出一聲驚呼,他的聲音都變了調。
陳岩一個箭步衝了過去,隻見在聲呐屏幕的最下方,代表著三百米深度的區域,一個巨大無比的、紅色的信號光點,正緩緩地移動著。
那個光點的長度,占據了屏幕將近十分之一的寬度。根據係統測算,那個水下生物的長度,保守估計,也超過了三十米!
“這是……什麼東西?”陳岩倒吸了一口涼氣。舊時代的藍鯨,最大的記錄也不過三十三米。這片未知的海洋裡,竟然潛藏著如此恐怖的巨獸!
勘探持續了一周,結果,一個比一個驚人。
他們發現,這片冰冷的海水中,似乎蘊含著一種特殊的、類似於“生長激素”的微生物。這裡的生物,普遍比其他地方的同類,要大得多。
他們用特製的深海吊籠,第一次進行試探性捕撈。僅僅下放了五十米,拉上來時,裡麵就裝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魚類和甲殼類生物。
有通體漆黑,牙齒像刀片一樣鋒利的“黑刃魚”。
有外殼比鋼鐵還硬,需要用錘子才能砸開的“鐵甲螺”。
還有一種蝦,體長超過半米,揮舞著一對巨大的、藍色的鉗子,被他們命名為“藍鉗龍蝦”。
陳岩立刻下令,將這些樣本進行嚴格的檢測,分析其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或過量的輻射。
檢測結果令人振奮——這些海產品不僅完全無毒,而且其蛋白質含量和各種微量元素的指標,遠超王國現有的一切食物!
當第一批經過精心處理和真空包裝的北海海產樣本,以及那份令人心驚膽戰的聲呐探測報告,通過運輸機,被緊急送回承天之都,擺在林風的辦公桌上時。
這位一手締造了王國的君王,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發自內心的笑容。
他拿起那張標示著三十米巨獸的聲呐截圖,用手指在上麵輕輕敲了敲。
“一個全新的、富饒的、充滿了挑戰與機遇的糧倉。”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著自己那座日益繁榮的城市,“傳我的命令,‘破冰者’之路的工程進度,加快百分之五十。同時,成立‘北海開發總局’,由李援朝兼任總局局長,陳岩為副局長。”
“我要在一年之內,在北海之濱,建起一座全新的城市,一座能夠容納十萬人的、集漁業捕撈、水產加工、科研勘探於一體的綜合性港口城市!”
“這座城市,就命名為——‘北望城’。”
林風的聲音,回蕩在空曠的辦公室內,充滿了不容置疑的威嚴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一個征服極寒之海的、波瀾壯闊的時代,正式拉開了序幕。
林風的命令,如同一股東風,為本就如火如荼的北方工程,注入了無窮的動力。整個王國的資源,都開始向這個名為“北望城”的宏偉計劃傾斜。
建設部長兼新任“北海開發總局”局長李援朝,乾脆將自己的辦公室,直接搬到了“破冰者”之路的最前線。
他與一批頂尖工程師,吃住都在臨時的板房裡,日夜不停地優化著施工方案。
為了對抗永久凍土,他們從王國科學院申請了最新的“速凝抗凍混凝土”技術。
這種混凝土在攪拌時會加入一種特殊的化學催化劑,能夠在極低的溫度下,迅速凝固並釋放出大量的熱,從而融化周圍的凍土,與凍土層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堅固無比的基礎。
為了加快進度,工程采用了“模塊化”的建設思路。
道路的許多部分,如橋梁的梁體、涵洞的管道,都在後方承天之都的工廠裡預製完成,然後用特製的重型運輸車,像搭積木一樣,運到前線進行組裝。
數以萬計的工人三班倒,二十四小時不停工。巨大的探照燈將整個工地照得如同白晝,機器的轟鳴聲與工人們的號子聲,在寂靜的冰原上,奏響了一曲雄渾的交響樂。
僅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破冰者”之路,這條全長超過一千五百公裡,貫穿了無數冰川、凍土與山脈的鋼鐵巨龍,便奇跡般地全線貫通。
當第一輛滿載著物資的重型卡車,從承天之都出發,沿著平坦寬闊的柏油路,順利抵達“守望者”前進基地時,所有在場的建設者們,都發出了震天的歡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許多飽經風霜的漢子,撫摸著那堅實的路麵,流下了滾燙的眼淚。
這條路,是用他們的汗水、智慧,乃至生命鋪就的。
路的儘頭,便是北望城的選址。
魏承業,這位舊時代的頂尖工程師,如今作為北望城的總設計師,迎來了他職業生涯中,最輝煌的時刻。
“陛下要求,這座城市不僅要堅固,能抵禦零下五十度的嚴寒和十二級的暴風。還要高效,所有的功能區劃,都要圍繞著‘漁業’這個核心來設計。更要……宜居。”魏承業站在巨大的沙盤前,對著一群年輕的工程師和規劃師們,講解著他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