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薄霧灑在公路上,那些能夠自己行走的士兵在軍官的帶領下,沿著公路朝著蘇州的方向前進。
一營則留在最後,負責掩護大部隊的撤離。
與此同時,船隊緩緩地駛入運河,船上載著傷員和一路上撿到的孤兒。
這些孩子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未知未來的恐懼和迷茫。
這些孩子大多父母都被炸死了,有的在路邊乞討,都很可憐。
師部和旅部不斷發來電報,詢問預備第一團的下落,為什麼他們還沒有跟大部隊彙合。
陳哲回複說道路被炸路難行,而且沿途有大量的潰兵,導致行進速度緩慢。
陳哲原本計劃在蘇州一線收攏那些潰散的士兵,但結果卻令人失望。
這一天,王偉隻收攏到了268人,遠遠低於預期,不過破爛但是撿了不少。
一路上遇到逃難的百姓不少,但他們大多手無寸鐵,無法為隊伍提供太多幫助。
如今,陳哲的隊伍裡槍支數量充足,每人都能分到一支步槍,甚至還有多餘的。
原本,他打算等到13日之後再離開吳江和青浦的交界處,但現在看來,已經沒有必要再拖延了。
蘇州目前由張靈甫的305團負責防禦,該團隸屬於第151旅,直接受旅長周誌道的指揮。
305團被部署在望亭鎮一帶,任務是阻擊日軍的進攻。
陳哲知道曆史進程,日軍將於11月19日開始對望亭鎮發動攻擊,而進攻的部隊正是日軍第9師團,蘇州將在21日淪陷。
經過1天的行軍,部隊到達了蘇州原521團駐地,他立即著手對部隊進行整編工作。
他將一營、二營、三營擴編為三個團,每團750人,前後收攏的500多人加解救的被俘士兵全部補充進這三個團。
這三個團,對外以營稱呼,實際上就是一個團,陳哲還是團長,營連排長的稱呼也不變,他要先把部隊的框架構起來。
警衛連擴編為警衛營,張小亮任營長,趙維休任副營長。
坦克被獨立出來成立戰車營,下轄三個連,
分彆為坦克一連,威克斯坦克加兩輛94坦克
坦克二連,四輛95坦克
步坦三連,連長林佳傑。
特務連暫時不擴編,
炮營人員不變,全團的汽車全部交給炮營,炮營承擔運輸輜重物資。
醫護人員編了個醫護隊,隊長林毅,副隊長蘇瑤,王桂林負責醫護隊保衛。
通訊排,醫護隊組成團部,特務連、警衛營直屬團部。
一團和二團軍官全部升一級。
三團人員有點變化,陳海升團長,汪翰升副團長。
七營營長由顧小冰擔任。
八營營長由趙文海擔任。
九營營長由徐立德擔任。
這些潰兵雖然在之前的戰鬥中遭受了挫折,但經過整編他們有望重新恢複士氣,成為一支戰鬥力量。
這三個團的組建標誌著部隊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作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新獲得的兩門山炮和三門德製eg18輕型火炮以及一門重炮被劃歸到炮營。
炮營作為火力支援的重要力量,這幾門火炮的加入將大大增強預備第一團的戰鬥力,使其在戰場上更具威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