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硝煙尚未散儘,陳哲便迫不及待地與信陽縣長展開了一場重要的商討。
他言辭懇切地建議信陽政府在大彆山腹地建立一個穩固的後方政府。
陳哲深知戰爭的殘酷與無常,他對縣長坦言:“我們269旅在這片土地上停留的時間不會太長,遲早要離開大彆山。在我們駐守期間,我們在山裡修建了許多碉堡和土房子。這些防禦工事雖然簡陋,但在抵禦日軍進攻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信陽這次能夠成功擊退日軍的進攻,實屬不易。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日軍絕不會善罷甘休。下次他們必定會調集更多的兵力,到那時,信陽是否還能守住就很難說了。”
陳哲的話語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縣長。縣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沉思片刻後,決定采納陳哲的建議。於是,他迅速組織了一部分人進入大彆山,與269旅毗鄰而居。
不僅如此,縣長還積極調配資源,將一些急需的機器設備運進山裡。
這些設備的到來,為山裡的基礎工業奠定了基礎。
山裡有一條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終年流淌不息,很適合長期居住。
269旅本來就有一台汽油發電機,這時在上海時繳獲日軍的,現在正好用來在需要時發電。
隨著發電機的安裝完成,山裡的部分機器設備開始運轉,原本寂靜的山林頓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但是要大麵積通電那隻能想想,幾個工棚能有照明電用就不錯了。
在這次信陽保衛戰中,269旅收獲頗豐,繳獲了大量的優質物資。
由於日軍撤退得異常倉促,許多無法帶走的物品都被直接遺棄在了戰場上。
然而,日軍並沒有將這些物品完全破壞,他們的目的其實是想利用這些“破爛”來拖延我軍的追擊時間。
畢竟,如果後麵的追兵發現沒有什麼可撿的,就會毫不猶豫地直接追上去,甚至可能會趁機發動攻擊,給日軍造成更大的損失。
所以,日軍留下這些東西,也是一種權宜之計,希望能借此機會擺脫守軍的追擊。
這種做法在古代就有類似的例子,比如“花錢買路”。
當一方處於劣勢並選擇逃跑時,他們往往會在路上丟棄一些金銀銅錢,讓追兵去撿拾。
這樣一來,追兵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而逃跑的一方也能夠趁機保住自己的性命。
在這次戰役中,日軍丟棄在戰場上的槍支成為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按照規定,誰打下的槍支就歸誰所有。
因此,守軍隻收集了正麵戰場上的武器,而日軍營地中的那些槍支則被269旅撿了回去。
然而,隨著槍支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何處理這些多餘的武器成了一個問題。
陳哲目前並不打算擴充軍隊,因為他深知人多了不僅難以養活,還有可能被上級擴編為師。
一旦成為師級單位,就很容易被調出去參加大型會戰,而在這種殘酷的戰鬥中,能夠活著回來的人寥寥無幾。
相比之下,陳哲更願意在山裡進行遊擊戰,這樣雖然艱苦一些,但生存的幾率卻要大得多。
經過長時間的遊擊戰,陳哲對於陣地戰產生了深深的抵觸情緒。
他深知日軍的重炮威力巨大,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承受得住。
就拿這次信陽保衛戰來說,儘管他全力以赴,但麵對日軍的重炮攻擊,仍然感到力不從心。
在這場戰鬥中,陳哲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
他利用重炮成功地擊退了日軍,但與日軍正麵對抗所帶來的傷亡卻是無法忽視的。
桂軍和守城部隊在這次戰鬥中損失慘重,多達500多人喪生。相比之下,269旅的傷亡則要小得多,僅僅犧牲了3個人,而且這還是在偷襲時被日軍擲彈筒炸死的。
而遊擊隊的損失則主要集中在逃跑過程中,由於沒有采取曲線奔跑的策略,被日軍在200米的距離內射殺,導致7人死亡。
戰後,陳哲決定再次開設遊擊培訓班,對遊擊隊的不足之處進行全麵培訓。
他不僅詳細講解了遊擊戰術,還著重強調了隊列和軍姿的重要性,並親自指導軍官們對這些遊擊隊進行訓練。
此外,迫擊炮和擲彈筒的操作也是培訓的重點內容之一。
在訓練過程中,陳哲還特意抽出時間,對部隊裡的上百女兵進行了專門訓練。
他發現這些女兵在射擊方麵存在較大問題,槍法不準,如果落單的話,很容易成為日軍的活靶子。
因此,他為女兵們安排了大量的實彈射擊訓練,包括步槍、毛瑟手槍和衝鋒槍等不同武器,每人分彆射擊了30發、20發和20發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