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在收攏了一部分第5軍和新22師的部隊,並成功地獲得了空投物資。
這些物資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他們有了繼續前行的動力和保障。
在義勇軍向導的帶領下,杜聿明帶領著這些部隊踏上了返回國內的道路。
突擊營在山裡一番搜尋後找到了新22師師部人員。
在得到了急需的補給後,師長廖耀湘鬆了一口氣。
經過深思熟慮,廖耀湘決定在一處小營地進行休整,以恢複部隊的體力和士氣。
這個決定雖然看似合理,但卻導致他們錯過了與杜聿明一同回國的機會。
新22師的通訊處,有一支女兵隊伍。
李家?就在這支隊伍裡,她得知是榮譽第3師的部隊救了她們,心中充滿了感激之情。
李家?和張小亮閒聊時,提到自己認識陳哲。
張小亮一聽,立刻對李家?另眼相看。他覺得像李家?這樣的大美女,肯定和師長有著特殊的關係。
於是,張小亮毫不猶豫地給陳哲發了一封電報,告知他李家?在這支隊伍裡。
陳哲收到電報後,對李家?的安全非常關注。
他立刻下令讓張小亮帶領部隊保護好李家?,確保她的安全。
得到休整的廖耀湘原本就有前往印度的想法。
現在杜聿明已經帶著一部分人回國了,他更加堅定了這個決定。
於是,廖耀湘決定帶著剩下的部隊前往印度。
張小亮給他發來了一封緊急電報,告知了廖耀湘的決定。
陳哲看完電報後,眉頭微皺,陷入了沉思。
本來陳哲是打算讓突擊營和工兵營撤回國內的,然而實際情況發生了變化。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他決定讓張小亮立刻去找宋翰文,索要一名可靠的向導。
帶領兩個營和新22師的剩餘部隊一同前往印度。
之所以要這麼做,主要是因為陳哲怕李家?死在野人山。
將新22師剩下的部隊接到印度,不僅可以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還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新22師命運的影響。
中國遠征軍在第一次入緬作戰中所遭遇的挫折卻是不可忽視的。
日寇截斷了他們的後路,使得幸存部隊陷入了絕境。
這些英勇的官兵們在經曆了漫長而艱苦的跋涉後,身心俱疲,武器裝備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儘管如此,他們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因為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擁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和頑強的戰鬥意誌。
麵對這一困境,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軍中將史迪威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戰略眼光。
他果斷決定以這些幸存的官兵為骨乾,重新編練一支強大的部隊,以期有朝一日能夠打回緬甸,為犧牲的戰友報仇雪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史迪威與英國殖民當局進行了深入的協商。
經過一番考察和研究,他們最終選定了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的蘭姆伽小鎮作為訓練基地。
這個小鎮曾經關押過兩萬多名意大利戰俘,因此擁有充足的營房設施和其他必要的資源,可以滿足部隊的訓練需求。
與此同時,國民黨當局也積極響應史迪威的計劃,通過飛機從國內源源不斷地運送新兵前來補充兵力。
平均每天都有450到600名新兵抵達蘭姆伽,短短四個月內,就有超過名新兵被運送到這裡。
榮譽第3師竟然是混進幸存部隊的,而且還是跑得最快、裝備最精良、人數最多的部隊,這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
榮譽第3師和新38師退入印度後來到了蘭姆,開始接受美式軍事訓練。
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接觸到最先進的軍事理念和技術。
從野人山撤出的廖耀湘22師殘部也來到了印度蘭姆。
這支曆經磨難的部隊終於可以在這裡恢複元氣,接受訓練,重新煥發出戰鬥的活力。
這些新兵與原有的官兵們彙聚在一起,被統一編入了榮譽第3師、新22師、新38師以及剛剛組建的炮兵、裝甲兵、工兵等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