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軍得知中美突擊隊成功襲占西機場、控製跑馬地,並進一步襲占錫塔普爾後,他們迅速做出反應,決定派遣第1中隊對錫塔普爾的第3縱隊發動突襲,企圖奪回該地,重新恢複與瓦紮第2大隊的聯係。
儘管日軍在兵力上相對薄弱,但他們卻擁有地形上的優勢。
畢竟,他們在密支那已經經營防禦長達兩年之久,對當地的地形和環境非常熟悉。
此外,第18師團的官兵大多來自日本九州的礦工,這些人擅長挖掘坑道工事。
因此,他們所構建的防禦設施不僅堅固隱蔽,而且交通聯絡十分便捷。
坑道相互連接,交通壕縱橫交錯,彼此互通,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禦體係。
不僅如此,日軍的火網編成也非常嚴密,各種隱秘的側防火力急襲點遍布各處,給進攻方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然而,儘管日軍在防禦方麵具備諸多優勢,但他們在之前的胡岡和孟拱戰役中遭受了慘敗,而第15軍對英帕爾的進攻也以失利告終。
這些連續的失敗使得第18師團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此次中美突擊隊對密支那的奇襲,猶如一記重錘狠狠地敲在了日軍的心頭,令他們驚愕不已。
截至5月18日夜,抵達密支那的中美突擊隊可謂兵強馬壯,實力雄厚。
其中,第5307團的3個營如鋼鐵洪流般洶湧而至,他們訓練有素、作戰勇猛,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勁旅。
英軍彆動隊第6隊也緊隨其後,展現出了其獨特的戰術素養和戰鬥精神。
新30師的第88、第89兩個團更是如猛虎下山,氣勢如虹。
這兩個團的戰士們士氣高昂,裝備精良,戰鬥力極強。
此外,第50師第150團也加入了這場戰鬥,他們的加入無疑為中美突擊隊增添了更多的力量和信心。
在火力方麵,中美突擊隊不僅擁有強大的步兵力量,還配備了一個山炮連,4門7.5厘米山炮威力驚人,能夠對日軍的防禦工事造成巨大的破壞。
同時,一個重迫擊炮連的8門105毫米炮更是如雷霆萬鈞,給日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可以說,無論是在士氣上,還是在兵力和火力上,中美突擊隊都對密支那的日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這無疑為奇襲密支那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梅裡爾一心想要獲勝,被初次戰鬥中的小勝利衝昏了頭腦,心中逐漸產生了輕敵的念頭。
他不僅過於自負,對自己的能力和決策過度自信,而且還對中美指揮官提出的合理建議置若罔聞,完全沒有予以采納。
要知道,此時的中美突擊隊剛剛經曆了長達20天的艱苦行軍和激烈戰鬥,隊員們早已疲憊不堪。
但梅裡爾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對部隊進行必要的調整和休息。
相反,他依然堅持原來的行軍編組,將第1和第3兩個縱隊分散部署在距離西機場大約9公裡遠的遮巴德附近。
這樣一來,中美突擊隊原本集中的兵力被分散開來,其優勢也隨之大大減弱。
更糟糕的是,梅裡爾根本沒有對敵人的情況和地形進行詳細的偵察,也沒有做好攻堅戰的充分準備。
這一係列的失誤,無疑為後續的戰鬥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尤其是在作戰過程中,相關方麵並未采取果斷而有力的措施,未能切實有效地切斷日軍的增援和補給路線。
這一疏忽,使得日軍第114聯隊的第2、第3兩個大隊得以從瓦紮和孟拱河穀戰場分彆順利進入密支那進行增援。
更為嚴重的是,第56師團步兵團團長水上源藏所率領的增援部隊,包括第113聯隊的1個大隊、野炮兵的1個中隊以及工兵第56聯隊的主力等,竟然也能夠在5月30日毫無阻礙地從密支那附近的宛貌韋茂)渡過伊洛瓦底江,順利進入密支那。
如此一來,密支那的日軍兵力驟然增加了兩倍之多,總數達到了驚人的3600餘人!
而與此同時,中美突擊隊雖然擁有強大的空中支援力量,但在陸、空聯絡和協調行動方麵卻存在明顯不足。
地麵炮火的火力也不夠充分,步、炮之間的配合更是不夠緊密。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最終導致密支那的奇襲戰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久攻不下、傷亡慘重的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