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伍子出發後一段時間,江河這個正經的“欽差大臣”才秘密動身,奔赴蜀地“微服私訪”。
這個時候,小伍子已經成了劉家大院最年輕的莊丁。
小伍子十二歲離家混社會,還在“蜂”、“麻”、“燕”、“雀”混過,化妝成乞丐在大邑街麵上乞討的時候,與劉府管家劉福全“不期而遇”,聽了小伍子清唱的一段關於自己身世的“單出頭”,劉管家就準備把小伍子收歸己用:一個半大小子,管飯就行,這不是一妥妥的免費勞動力嗎?
小伍子人小鬼大,三拍兩哄,就成了劉管家的“心腹”“嫡係”。
——小伍子本地沒有複雜的人際關係,背景清白,最主要的是會來事,端茶送水、伺候個牌局更是“服務貼心”,不但劉管家喜歡,就連劉宏彩的太太、姨太太也總是給小伍子安排差事。
要不怎麼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哪怕放到現在,小伍子除了沒有高學曆,靠著豐富的社會經驗、人情練達,也指定會有出息。
又說跑題了,書歸正傳。
而江河打入劉家則有些戲劇化。
1934年川軍將領劉香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借“防匪保鄉”名義動員地方武裝力量。大邑作為川西軍事重鎮,民間軍事訓練被納入“剿共”與地方自保的雙重目標體係。
在這裡,以鄉鎮保甲為單位組建“民團”,覆蓋安仁、唐場、王泗等主要場鎮,每保抽丁2030人,利用農閒時期開展隊列操演和土槍射擊訓練。
這天,江河伴做“路人甲”,看到了劉氏莊院私人武裝在土壩上的操演和訓練。
那場景差點把江河看樂:因為武器匱乏,除了劉宏彩的親衛,大多數人使用的是竹製長矛替代步槍,傳統大刀作為近戰武器被普遍使用,此外,還有釘耙、糞叉子等農具。
熱兵器除了少量漢陽造,大都是?土製火槍,這玩意兒和“老抬杆”差不多,都是采用黑火藥填充的土製單發槍械,射程約50米,打響打不響是一回事,最關鍵的是有炸膛風險。
仿製紅軍使用的馬尾手榴彈更不是玩意兒:以黑火藥填充陶罐,尾部加裝麻繩增加投擲距離,啞彈率高達40。
這種陶罐采用當地紅陶土手工塑形,經800c低溫燒製形成蜂窩狀多孔結構,成型後彈體壁厚控製在0.81.2,內腔容積約400,口部預留直徑3裝藥孔。
選取長度1.2米苧麻繩,經桐油浸泡後編織成三股辮狀尾翼,末端係結碎石配重。
的繩結錨固結構。
按硝石65、木炭20、硫磺15比例混合,使用石臼搗磨極細的粉末,摻入10鐵砂提升破片殺傷力,部分改進型加入鬆脂粉末增強燃燒效果,到這兒算是火藥配製?完成。
厚草木灰防潮層,中層分三次填入150g黑火藥,每層用木杵壓實,頂層插入竹管製成的引信管,內置硝酸鉀浸泡過的藥撚。
最後,用鬆脂混合蜂蠟密封裝藥口,趁熱將馬尾繩根部嵌入密封層形成氣密結構,彈體表麵塗抹生漆防潮,部分緊急生產的改用豬血混合石灰替代。
這種所謂的手榴彈采用?延時引信?設計,投擲時通過拉拽動作激活內部火帽,無需手動點火部分早期型號陶雷因工藝限製,需在投擲前額外點燃外露引線)。
江河看著他們搞了三個這麼樣的玩意兒,隻有兩顆炸響。
投擲現場,陶雷填充的粗製黑火藥燃燒速度較慢,爆炸時形成直徑約2米的火球,伴隨大量灰白色硝煙,瞧著聲勢比較嚇人。
但因為馬尾手榴彈采用粗陶燒製,爆炸時產生不規則的尖銳碎陶片,與金屬彈體相比,由於缺乏標準化的預製破片槽,部分陶雷爆炸後僅裂成兩三塊大碎片,殺傷範圍隻有至35米。這種特性使其更適合引燃糧草、建築等目標,而非直接殺傷。
怎麼說呢,這東西也就是聊勝於無吧。
又看到幾支老舊的漢陽造射出的子彈接連脫靶,江河拉著長音喝起了彩:“好——”
這一句倒彩惹怒了“劉家衛隊”的護院教頭禿二娃,禿二娃是劉香手下的一個營長,實際上是一個大兵痞。
這小子不但以"清鄉剿匪"為名縱容部下行劫掠之實,還強行征收"剿匪捐子彈費",甚至借搜查之名搶奪民財。還在防區內隨意實施酷刑,對拒繳錢糧的農民施以"吊半邊豬灌辣椒水"等私刑,以此樹立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