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料出料,全靠人扛肩挑,慢不說,車間灰蒙蒙的,工人遭罪,料也不知道撒了多少!”
“還有這回轉窯,溫度跟過山車似的,這怎麼保證質量穩定?”
“最關鍵是質量檢測,等成品出來了才能驗?萬一中間出問題,一整爐料都廢了!必須在生產中加上監控點!”
問題擺在眼前,個個都紮心。
技術組沒二話,壓力就是動力,立馬開動。
趙建國拿出看家本事,領著幾個學徒工,叮叮當當地敲打。
沒幾天,一個非常實用的螺旋上料器,和一個出料鬥就搗鼓出來了。
雖說比不上後世的全自動化流水線,但起碼工人不用再“吃灰拌料”,上料卸料的效率,也噌噌漲了一大截。
回轉窯那邊,老把式孫師傅,和專家蘇教授湊一塊兒,簡直是“土洋結合”的典範。
兩人對著簡陋的控製係統反複“會診”,研究圖紙,硬是搗鼓了一個土製的熱電偶反饋回路。
看著不起眼,但溫度波動壓下來不少,穩定性大大提高。
錢敏更是發揮了,心細如發的優勢。
她在酸浸、洗滌、烘乾幾個關鍵節點,巧妙開設了取樣口,搞出了幾套快速檢測的“土辦法”。
生產線有啥風吹草動,不等成品出來,就能提前發現苗頭,減少整批報廢的風險。
光硬件升級還不夠,軟件——也就是人的規矩,也得立刻立起來!
孟遠心裡跟明鏡似的,再好的機器,工人瞎操作,照樣出廢品。
他把自己上輩子在大廠裡學到的那套,結合眼下實際,連夜寫了兩份東西。
一份,叫《二氧化錳生產操作規程》。
從原料進來到成品打包,一步步怎麼乾,溫度、時間、轉速多少,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另一份,是《產品質量管理辦法》。
標準就照著電池廠合同來,甚至還往上提了提。
孟遠當眾宣布,錢敏負責監督執行,誰操作不合規,誰產品出問題,直接跟計件工資和獎金掛鉤!
“按規矩乾活,保質保量,錢一分不少你的!偷懶耍滑,搞次品廢品,甚至出安全問題,扣錢小事,嚴重的,立馬給我卷鋪蓋走人!”
新規矩推下去,車間裡頓時炸了鍋。
一開始,不少工人嫌麻煩,嘀咕著“管得太寬”、“束手束腳”。
但孟遠這次是鐵了心,臉黑得像鍋底,誰講情都沒用,查到問題就按規矩罰,絕不手軟。
幾天下來,鐵腕之下,抱怨聲漸漸小了,大家也慢慢習慣了。
你彆說,車間裡肉眼可見地利索起來,地上乾淨了,
那二氧化錳的顏色、活性,批次間的穩定性,也明顯提高了。
整個團隊,就像上了發條的鐘,在壓力下快速轉動起來。
時間不等人,轉眼就到了交貨的日子。
紅旗電線廠那邊,合作熟了,驗貨、結款,一氣嗬成,痛快!
硬骨頭,在市電池廠這邊!
孟遠親自押車送貨。
果不其然,那位錢科長,板著一張“階級鬥爭”的臉,圍著兩噸二氧化錳,左看看,右敲敲,雞蛋裡挑骨頭。
一會兒說顏色好像不太均勻,一會兒又嫌包裝袋不夠板正。
孟遠心裡冷笑,早就料到有這一出。
他也不跟錢科長廢話,直接從包裡掏出一遝厚厚的檢測報告,往桌子上一拍:
“錢科長,這是我們廠化驗室出的報告,指標全在這,白紙黑字,您過目。東西好不好,數據說話!”
報告雖然是“土法”檢測,但數據詳實,條理清晰。
錢科長翻了半天,又叫來技術科和車間的人一起看,最終也挑不出一點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