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是技術活兒裡的技術活兒了——配料、混合,最後高溫燒結!
想整出高性能的鈷酸鋰,鋰源和鈷源的摩爾比,那得卡得死死的!
行話叫化學計量比!
通常鋰還得稍微多那麼一丁點兒,為啥?
高溫燒結的時候,鋰容易“溜號”,得給它留點富餘。
孟遠插了句嘴:“蘇老,這玩意兒就跟咱做飯似的,鹽放多放少,那味兒可就差遠了!”
“你小子,比喻倒還貼切!”
蘇教授笑罵一句,繼續指揮,
“一旦鋰鈷比例跑偏,最後出來的東西裡就容易摻雜質,比如沒反應完的碳酸鋰,或者不該有的氧化鈷,那電化學性能,一準完犢子!”
兩種粉末原料,還得想辦法讓它們……“親密無間”地混合均勻!
要是和稀泥一樣瞎攪和,燒的時候反應不透,出來的晶體亂七八糟,性能照樣打骨折。
實驗室裡,錢敏和小王他們屏氣凝神,把稱好的碳酸鋰和氫氧化鈷粉末,小心翼翼倒進高能球磨機。
孟遠在旁邊看著,心裡嘀咕:
“這爐子可是我花大價錢,從國內一家老牌電爐廠那兒定製的,溫度最高能飆到一千多度,爐子裡的氣氛還能調,氧氣、氮氣隨便換。可不能給我掉鏈子啊!”
高溫固相燒結,這可是合成鈷酸鋰的……核心大招!
這過程中,碳酸鋰和氫氧化鈷、或者它受熱分解出來的氧化鈷,在高溫下發生一係列複雜的化學反應,最終變成那種有著特殊層狀晶體結構的……鈷酸鋰!
燒結的溫度、爬升速度、保溫時間,還有爐子裡的氣氛,
哪一樣沒弄好,最後出來的東西的純度、顆粒長啥樣,全得受影響!
蘇教授帶著團隊,參考了國內外能找到的少的可憐的公開文獻,加上自個兒的理論分析和經驗判斷,搗鼓出了一套初步的燒結工藝參數。
然後,就是……熬人!純熬人!
爐膛裡的溫度,在程序的精準控製下,慢悠悠地往上爬……
幾個鐘頭……
十幾個鐘頭……
實驗室裡的人,個個都像被點了穴,大氣不敢喘一口,眼睛死死盯著燒結爐上的儀表盤,
心裡又是期待又是打鼓,還有那麼一絲絲……自己都沒察覺到的緊張。
孟遠時不時湊過去瞅一眼,被蘇教授瞪回去好幾回:
“去去去!彆跟那兒晃悠,影響我判斷!”
孟遠摸摸鼻子,嘟囔道:“我這不是關心咱未來的‘印鈔機’嘛……”
畢竟,這可是他們頭一回正兒八經地合成這種……代表著新能源未來的核心玩意兒!
成敗,就看這一爐了!
也不知過了多久,仿佛一個世紀那麼漫長。
在經曆了升溫、保溫,再到慢吞吞的降溫之後,
那台高溫燒結爐的爐膛溫度,總算降到了能安全扒拉開的程度。
蘇教授親自上陣,戴上厚厚的隔熱手套,深吸一口氣,小心翼翼地拉開了爐門。
“呼——”一股熱浪撲麵而來,還夾雜著一股子……
說不清道不明、有點像金屬微甜又帶點腥氣的味兒!
坩堝裡,原本是粉嘟嘟或者淡紫色的原料粉末,這會兒已經變成了……
一種烏黑鋥亮、深不見底的……晶亮粉末!
“成了?”孟遠探著腦袋,比蘇教授還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