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要留餘地。”孟遠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
窗外,零碳工廠已經初具規模。
銀色的廠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屋頂的光伏板像一片藍色的海洋。
這是他給歐洲人上的一課:
環保不是貿易壁壘的借口,真正的綠色,需要技術,更需要誠意。
"通知國內。全麵啟動綠色供應鏈改造。這次不是為了應付歐盟。"
"那是為了什麼?"
"為了未來。"
碳中和是大勢所趨。與其被動應對,不如主動出擊。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壁壘。
他要讓遠新成為全球最綠色的電池公司。讓那些想用環保當武器的人,無計可施。
正在此時,手機響了,是個陌生的國際號碼。
"孟先生?我是德國車企的采購總監。"
"聽說您在建零碳工廠?"
孟遠笑了,魚兒開始上鉤了。
"是的,不過產能有限……"
對方急了,"價格好商量,我們願意支付溢價!"
溢價?這個詞真美妙。
從被動挨打到主動定價,這就是戰略的力量。
窗外,夕陽西下。
但對遠新來說,太陽才剛剛升起。
經過小半年的努力,德國零碳電池工廠正式投產,銀色的廠房如同一艘未來戰艦,矗立在巴伐利亞的土地上。
開幕當天,德國經濟部長親臨現場,歐盟環境委員會的瑪麗亞,更是將“歐盟碳中和政策官方示範項目”的牌匾,親手交到孟遠手中。
歐洲媒體的閃光燈幾乎要晃瞎人眼。
《法蘭克福彙報》頭版標題:《來自中國的綠色巨人,正在重新定義歐洲製造》。
遠新工廠生產的“零碳電池”,不僅被眾特瘋搶,甚至連很多豪車廠商都派來了高級代表團,希望能分一杯羹。
一時間,遠新成了歐洲新能源市場的“金字招牌”,風頭無兩。
辦公室裡,小劉興奮地彙報著最新的訂單數據。
“孟總,我們現在是歐洲所有車企的座上賓!他們為了搶產能,甚至願意簽排他協議!”
孟遠看著窗外井然有序的廠區,神色卻很平靜。
他知道,樹大招風。
在生產端用“零碳”概念徹底擊潰了對手,那些人不可能會善罷甘休。
果然,小劉放下報表,遞過來一份新的文件,臉色凝重起來。
“孟總,歐洲那邊又想出新招了。”
孟遠接過文件,標題赫然是,關於建立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強製標準的倡議書。
發起方: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導人: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施密特教授。
“施密特教授?”孟遠略感耳熟。
“對,但不是眾特的那個施密特。”
小劉解釋道,“這位是德國材料學和環保領域的泰鬥,在國際標準製定上非常有影響力。”
“他們提議,未來所有進入歐盟的電池,都必須符合他們製定的回收標準,否則將麵臨巨額罰款。”
孟遠笑了,意料之中。
在生產端設不了壁壘,就想在電池的生命周期末端,也就是回收環節,卡住你的脖子。
典型的“打不過你,就給你定個規矩”的玩法。
“他們提出的標準是什麼?”
“非常苛刻。”小劉指著文件,
“要求電池的金屬回收率必須達到98以上,而且回收過程的能耗和碳排放也有嚴格限製。據我們的專家評估,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完全達到。”
“他們自己也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