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時,夏天回到小院。
油燈昏黃的光暈下,她攤開白天寫廢的宣紙,繼續臨摹經文。
為了營造虔誠苦學的假象,她故意將自己折騰得麵色疲憊,發髻鬆散,甚至在眼角點上青黛,扮作徹夜未眠的模樣。
每當莊子裡的下人路過,總能看見她伏案疾書的身影,口中還念念有詞。
十日後,夏天就用左手抄寫了一篇經文,字跡雖歪歪扭扭,卻透著一股笨拙的認真。
夏天將經文仔細晾乾,用素絹包好,又特意在案頭擺了幾支燃儘的蠟燭。
這才叫來小廝囑咐道:“煩請將此經呈給蕭府老太君,就說我現在字還沒有認全,不認識的字都是照著經書一筆一劃模仿來的。
如果有錯漏之處,還請海涵!”
這段日子,夏天與小四各自忙碌著。
白日裡,夏天在書齋研習經文,小四則跟著莊子裡的老嬤嬤學習持家之道。
她們穿梭在田間地頭,學習辨認稻苗與雜草。
在廚房灶台前,看嬤嬤揉麵生火。
在繡房裡,一針一線練習縫補。
夜幕降臨時,主仆二人便湊在油燈下,夏天教小四辨認常用字:“日是太陽,月是月亮,人要站得直直的……”
不會寫不要緊,但要會認。
窗外,夏蟲低鳴,蛙聲陣陣。
月光透過窗紙灑在她們身上,映照著兩個努力在命運夾縫中求生的身影。
每一個生字,都像是在黑暗中燃起的星火,雖微弱,卻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京城蕭府內,老太君仔細端詳著那卷字跡歪歪扭扭的佛經。
起初因懷疑孫媳糊弄而生的不滿,在看清宣紙上笨拙卻工整的筆畫時,化作了滿臉欣慰。
經文中不乏錯彆字,有的字甚至是用稚嫩的孩童筆法拚湊而成,但正是這份生疏與執著,讓老太君眼眶微微發熱。
“難為她了。”老太君輕輕摩挲著經卷,“十幾歲的姑娘,此前從未握過筆,如今竟為了安兒日夜苦學。”
她當即吩咐管家:“去庫房挑些好料子,做幾身時新衣裳鞋子送過去。再備兩套翡翠頭麵,羊脂玉鐲,還有……”
她沉吟片刻,“取二十兩銀子,就說給少夫人補身子用。”
末了又特意叮囑,“往後她抄寫的經文,直接送去苦絕寺祈福吧。”
時光悄然流轉,在柳夫子悉心教導下,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
清晨誦讀經文,午後研習書畫,晚間練習女紅。
她不僅能流暢背誦多部佛經,更學會了撫琴弈棋、刺繡裁衣。
柳夫子常感歎:“若生在書香門第,你定是個才女。”
夏天卻隻是淺笑,這些技藝未必能派上用場,但多學一分,就多一分立足於世的底氣。
日子久了,老太君見夏天每日虔誠誦經,從不間斷,而前線的孫兒也始終平安,便愈發認定這是孫媳祈福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