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杭市,夏天又全身心投入到手術機器人的研發。
實驗室的熒光燈經常徹夜未熄,夏天盯著實驗數據分析報告,研究著最新的精密的機械傳動結構,指尖在觸控屏上快速滑動參數曲線。
僅僅是引入這一樣台機器,就需要花費兩三千萬的巨額資金,這像塊沉重的巨石壓在她心頭。
更彆提而每開機進行一次治療,費用更是高達四五萬。
令人咋舌的是,其關鍵部件——一條機械臂,使用壽命極為有限,大約僅能使用十次左右。
如此高昂的價格,加之超高的耗損率,實在令人難以承受。
“夏博士,人民醫院又來催進度了。”助理抱著文件匆匆走進來。
“他們不是剛從國外下了一批訂單嗎?怎麼又來催?”
“德國那邊說下批供貨要推遲三個月,還可能漲價15。”
夏天摘下護目鏡,鏡片上蒙著薄薄的霧氣。
她想起上周去三甲醫院調研時,院長心疼的摸著唯一的一台進口設備苦笑:“沒辦法,再貴也得咬牙買,患者等不起啊,這捏著鼻子也要認啊。”
由於國內醫療市場有著急切和巨大的需求,國內醫院即便想花高價買,國外加價甚至不賣也無可奈何!
主動權掌握在彆人手裡,哪怕被動挨打還得看外國公司心情好不好。
為了打破這一被動的局麵,國家果斷出手,投入了大量資金給予支持。
國家科技部的專項撥款文件送來那天,實驗室的玻璃幕牆外正飄著細雨。
夏天撫摸著紅頭文件上的國徽,眼眶微微發熱。
在隨後的730個日夜裡,整個團隊泡在實驗室。
一方麵大力研發手術機器人,力求實現技術突破,降低對進口設備的依賴。
另一方麵,將大數據算法編織進機械臂的神經網絡,用人工智能模型優化手術路徑規劃,打造更高級更全麵的智能手術係統。
當手術機器人與智能手術係統相互配合時,既能優化現有的醫療服務流程,有效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又能使手術操作更加方便快捷,顯著降低醫護人員操作機器人的難度,
當第一台“華佗”手術機器人完成首例微創心臟搭橋手術時,主刀醫生握著機械臂控製器驚歎:“操作延遲比進口設備降低了60!”
國家終於又少了一個明明被割韭菜還要看人臉色的科技…
不過夏天的科研團隊並沒有放鬆一口氣,國內的尖端科技技術和國外相比還差的遠呢!
某個加班的深夜,實驗室突然響起熱烈的討論聲。it發布了全球首個生物計算機!”
研究員小張舉著平板衝進會議室,屏幕上跳動著令人震撼的活體芯片結構圖。
夏天將咖啡杯重重放在會議桌上,投影幕布隨即亮起國內科技發展對比圖。
“一步一步來吧,咱們的腦機接口臨床試驗已進入二期,納米溶栓機器人完成動物實驗,這些都是我們的底氣!”
她滑動ppt,調出最新的研發路線圖:“生物計算是未來十年的戰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