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得有點遠了,書歸正題,不過充分論證了農民軍的思想通病。
最後跟著李自成出發的,也就五萬多人,李自成帶了兩萬老營兵,一萬多後營兵。
劉宗敏帶了一萬自己的老營兵,帶了一萬多前營兵。
和其他幾個小陣營,總共也就不到六萬人,剩下的十幾萬大軍都在北京繼續瀟灑自在。
而此時,獲悉李自成帶大軍來攻的消息,吳三桂決心一定,再無半分意外、轉機,當即帶親兵向駐紮在寧遠城外不遠的廣寧衛清軍大營而去。
“哈哈。。。平西王果然來了,本王可是等的望眼欲穿了,終於把你盼來了,我大清再添一員虎將啊。”廣寧衛指揮使司衙門,攝政王多爾袞帶著滿清諸王和三順王迎出府門,規格不可謂不高。
但吳三桂是個聰明人,怎敢自大,立即跪拜:“奴才吳三桂拜見攝政王,拜見諸位王爺。”恭恭敬敬的行叩拜大禮。
而多爾袞嘴上說著‘不必如此大禮,’也是等吳三桂拜完了,這才上前攙扶起吳三桂。
這禦下之道,身居高位多年的多爾袞自然極為拿手。
“平西王不必自賤,從此刻起,你已是我大清國的平西郡王,可不是什麼奴才,以後你我便是兄弟手足,共創大清百世基業。”
“臣謝攝政王恩典,攝政王知遇之恩,三桂自是無以為報,從今往後,自當為攝政王效死,為大清赴湯蹈火。”
“好了,今天大喜的日子,本王已為長伯你設宴接風,可是專門將諸位王爺半夜拉來為你慶賀,走,隨本王入內堂,替你接風洗塵。”
多爾袞身材高大,長相英武,長髯俊美,現在更是豪爽隨和,令吳三桂擔心稍去。
同樣高大英俊的吳三桂和多爾袞把臂同行,倒也相得益彰。
“攝政王折煞臣了,給諸位王爺添麻煩了,擾人清夢,三桂自愧無比。”
“長伯不必自謙,我們可是人人盼著長伯呢,哪有打擾一說,走走走,大家入席暢談。”
吳三桂和多爾袞等人的密謀不需詳表,都是精明過人之輩,輕輕鬆鬆就給李自成布下一個大坑,等著李自成自己鑽進來。
約定好計謀方略,多爾袞連夜點齊人馬,十幾萬八旗各軍傾巢出動,連夜進入寧遠換防,緊接著大軍進駐山海關。
多爾袞這才把心放下,一償多年夙願,幾代人的努力,終於達到了目標,等抵擋住李自成的大軍,就立即加築山海關西牆,以後這關外之地,徹底屬於我大清了。
這時的多爾袞,也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明軍雖然腐爛,但到底阻擋了女真幾十年,如今吳三桂主動投誠,這才一償宿願,不然,還不知道要多少年的努力拚殺才能奪得關外之地。
但這樣難啃的明軍,在李自成的大軍下,如秋風掃落葉,據報已經掃蕩整個北方,百萬大軍剛已經攻破了大清打了多次都打不下的明國京師,大順軍戰力之強可見一斑。
而且不像明軍一樣數萬人不成氣候,李自成百萬大軍縱有誇大,但數十萬大軍想來輕輕鬆鬆,大清目前也就二十萬左右的兵力,還真不一定打得過。
多爾袞向來小心謹慎,現在的八旗,吃不下數十萬順軍,那就穩紮穩打,先擊退順軍的侵犯,鞏固山海關防線,發展關外。
待休養幾年,大清再多征二十萬漢軍,糧草充沛了,再做打算,這期間可以如以往一樣,派輕騎兵入關繼續搶掠,削弱順軍實力,破壞北方發展,為以後做好準備。
但他不會想到,大明國內連年災禍,李自成掃蕩北方,靠的不是強大的軍力,而是離譜的民心。
這不怪多爾袞想不到,因為大清從來沒得過民心,自然不知道,民心所向,望風披靡,根本就不用打,而且遼東邊軍的實力,也不是北方常備地方軍隊能比擬的。
三月二十,春雨如油,淅淅瀝瀝的下著,雖然不大,但讓順軍心煩不已,渾身潮乎乎的,腳下也有些濕滑,實在是走路比平時費勁多了。
一如曆史,李自成聽哨騎探報,吳三桂率三萬多騎兵,已在前方不遠的一片石一帶嚴陣以待。
聽聞吳三桂放棄城牆,竟然出來跟他野戰,李自成多疑的性格發揮,忙問宋獻策:“軍師,吳三桂為何有城不守,卻要出來喝額野戰呢?”
“嗬嗬,陛下有所不知,”之前吃癟的宋獻策急於證明自己,於是立即侃侃而談道:“吳三桂所率的遼東軍,名為遼東鐵騎,整軍多為騎兵。”
“所謂騎兵者,善野戰、浪戰,而不善攻城、守城者也,而我軍多為步兵,騎兵也才兩萬餘,他自然不會以自己不擅長的守城方式來抵抗。”
“他是想以他引以為傲的騎兵,對戰天然劣勢的步兵,以他熟悉的戰法,勝算自然更大,而且他的騎兵乃百戰之兵,自然看不起我們的騎兵,自以為優勢在他,所以野戰自然是首選。”
“嗬嗬,原來如此,軍師果然多智,想來必是這樣了,可惜他吳三桂打錯了算盤,我大順老營騎兵,那也是百戰精銳,在一次次官軍圍剿中活下來的精銳,在一場場戰鬥中勝出敢戰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