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侯方域哂笑一聲,並未接茬,而是語氣淡然道:“在下偶聞家父有言,陛下欲以禮部和翰林院開辦報紙,到時候,我們的言路、影響,還能打得過朝廷?”
“報紙?那是什麼東西?”
“就是邸報,刊登朝廷各項對天下公示的東西,然後明發天下,人人可讀,到時候,言路就不是天下仕子獨有的了,隻要識字,人人都可洞悉朝廷公示之言。”
“你要是被朝廷登上報紙,給你烏七八糟的一頓抹黑,人人都以為你是奸邪之輩,到時,你百口莫辯,還談什麼朝政?”
“啊?朝廷竟然如此歹毒?連言路都要管著?那以後我們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朝宗說的在理,努力溫書才是正道,我們現在,還不是靠密之方以智字)和彝仲夏允彝字,夏完淳父)、懋中陳子龍字)、梅村吳偉業字)、介生周鐘字)他們,才能知曉些朝廷內幕。”
“想要像西銘公張溥號)和南郭公張采號)這樣,影響朝政,也需如他們這般,先中進士才行,否則,人微言輕啊。”有仕子感慨道。
方以智崇禎十三年進士,庶吉士,現任翰林院編修,父親方孔炤月初廷推剛剛起複為教育部右侍郎,父子同朝為官,是為佳話。
夏允彝崇禎十年進士,此前是福建長樂知縣,現在丁憂在家守製,可喜可賀的是,在家能教導督促兒子。
夏完淳崇禎十七年院試第三,取得秀才功名,期間還偶遇朱慈烺,題詩於畫,次年朱慈烺登基,妙宇成為新年號,此時,夏完淳和夏允彝才驚覺,當時遇到的是時乃皇太子的朱慈烺。
今年南直隸鄉試,素有神童之名的夏完淳,在父親的親自教導下,也是以南直隸三十二名的成績,成功博得舉人功名,明年要是中第,就是十五歲的進士啊,刷新大明最年輕的進士記錄。
況且有和陛下相識的淵源,夏允彝相信,若是兒子中了進士,肯定要比他混得好,自己這六七年了,還在知縣打轉。
陳子龍崇禎十年進士,現任紹興推官,父親陳所聞官至工部侍郎。
吳偉業崇禎四年進士,月初廷推為國防部左侍郎,東宮屬官。
周鐘崇禎十六年進士,庶吉士,現任翰林院檢討。周家又是一個南方典型的仕族大家,周鐘伯父、叔父、堂哥等等,進士、舉人一大堆,最高為吏部天官,乃當地望族。
“朝宗,你說的,我是比較讚同的,既然陛下有言,我複社不和朝廷唱反調,便會撤除我複社黑榜,隻是,今年的秋闈,我複社依然落第眾多,不知朝廷何時不再針對?”
張采開口問道:‘諸位同誌都是為國為民,但也不能耽誤大家的前程出身,此乃家族大事,不可輕視,現在阮賊竊據軍閣次輔高位,位高權重,我怕他從中作梗,打壓複社後進。’
“現在複社諸位中,要麼偏居虛職,要麼遠赴地方,唯有令尊獨居輔臣高位,可照看一二,可否向陛下進言,不再針對複社學子?”
“受先放心,據在下所知,這次鄉試,並無人再向翰林院傳話了,這次我複社雖然中舉者不多,但也不似以往,全軍覆沒。”
“這不,冒辟疆冒襄字)、陳定生陳貞慧字)不就中第了?”侯方域轉頭打趣道。
“嗬嗬,慚愧、慚愧,唉~在下七次鄉試,終於中舉,有負先人威名,實在不足一提。”冒襄提袖掩麵道。
“哼,我們中舉,是靠自己的本事,和朝廷有無針對無關。”陳貞慧乾巴巴的嘴硬道。
“嗯。。。既然陛下隆恩,你們當沉下心來溫書,為明年大比做好準備,先不要被外物所擾,我複社今年大比的人不少,希望你們都能中第吧。”
“曆朝第一次大比,非同尋常,價值意義重大,曆來部輔,多出首科,你們一定要把握機會,爭取首科中第,將來,妙宇朝就靠你們維持清正了。”張采有些落寞的說道。
“嗬嗬,借受先吉言了,不過,受先也不必失望,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朝受先不願久待,何不複出?在妙宇朝一爭長短?”
侯方域意氣風發的說道:“君不見,崇禎朝多少致仕去職的舊臣,紛紛複出,何嘗不想再展報複?在下不才,和陛下有過接觸,陛下為人灑脫,不拘一格。”
“對崇禎朝往事,也多持反對意向或是不糾過往,家父在崇禎朝落得一獄中階下囚的境地,陛下還不是不糾過往,破格重用,如今入閣輔政,在崇禎朝,又如何敢奢望?”
“嗬嗬。。。朝宗所言甚是,在下也是對陛下神往已久,觀陛下處政遣軍,皆有中興之姿,若有機會,在下何嘗不想輔佐明君,共襄盛世呢?”
“會有機會的。”張采的言下之意,侯方域當然聽得出來,想複出,就要有足夠分量的眾臣舉薦,侯恂正是不二人選。
張采點到為止,起身朝侯方域一揖,侯方域還禮。
此次複社聚會,就以此結束,最終的結論,就是少管閒事,安心讀書。
其實,他們也不過是自娛自樂罷了,除了侯方域的老爹侯恂現在還在朝,其他人的家族,不是去職致仕,就是已經亡故。
朝中勢力單薄,憑借幾個近些年中進士的,都還身處低位,就算他們真打算做什麼,也根本就翻不出什麼浪花。
除非他們鐵了心的要博名聲玩命,到各地遊說煽動民意遊行,引起朝廷重視,但如此一來,恐怕就真的永遠上了朝廷的黑榜了,想要再博功名,就基本無望了。
讀書人,嘴上說的冠冕堂皇,天花亂墜,但實則,心底都期望能博得功名出身,過一過官癮,圓了讀書數十年的夢想和終極追求。
君不見崇禎朝的老進士都複出,官癮還沒過夠呢,更何況對他們這些隻受了讀書的苦,還沒體驗做官的樂的這些人,功名官位,就更加致命了。
嘴上說著不在乎功名利祿,隻為為民請願,現實還不是屢敗屢戰,一次次落榜,一次次接著考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