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為何考生都見到題目一片哀嚎呢?因為,截搭涉及的典故不同,繁雜且充滿不確定因素,考生隻是習慣性對截搭題討厭。
再一個,就是截搭題竟然出現在會試上,讓大家沒有心理準備,驚訝居多,很多人驚呼完,細細一看題目,細細一品,又覺得這截搭題也不是太難。
以文禦武,以德服人,不是再正常不過的思想理論了嗎?國朝一直如此,隻需引經據典,論述這一思想的正確性即可。
不過,也有人眉頭緊皺,不是因為題目太難,反而是因為題目太過平庸。
就比如現在的方維新,就在皺眉沉思。
國朝現在這種戰火連天,風雨飄搖,外族入侵的情況下,這種題目合適嗎?怎麼看怎麼覺得怪異。
這題目,要是放在國初,或是嘉靖、萬曆朝,尚屬正常,而且平庸,適合出現在府試、或者院試一級,也不適合做會試題目。
無他,其他的論禮製、財政、軍政等題目,變化無窮,方向太多,不好把控。
但這彰顯文德的,實在沒什麼變數,非常單調,你圍繞主題正常論述即可,好壞,就要看你經典引用的高低了。
但這題目,放在現在,放在妙宇朝大興軍力的情況下,就感覺有些違和了。
而且本屆主考是誰?是首輔陳演,他會和陛下唱反調嗎?會出這種平庸之題嗎?建極殿大學士啊,不會隻有這樣的水平吧?
肯定有深意。
不過,反過來想想,也說不定,首輔是為了加強內閣的地位,打壓軍閣,特意出題強調。
這,說不定也可能是首輔的深意。
方維新的思慮,隻是其中之一。
各人有各人的判斷,不同的想法。
拿到題,沒想那麼多的,反而最是輕鬆暢快,就是根據自己對題目本身的理解,進行作答。
而考慮到更深一層的,則出現了兩極化。
一種是反其道而行之,反駁題目,強調軍力重要,強調夷人鄙夷,難以感化,唯有武力征服,暴力鎮壓,方使夷人不敢觸犯天朝威嚴。
一種則是堅定的認為,首輔就是不滿軍閣對立,分奪了內閣權力,借此強調以文禦武,文德治世的必要性。
第三種,則是腦子異常靈光的,將兩者都考慮到了,而最犯難的,就是這類人了。
兩種理念,似乎都有可能,一旦選擇方向錯誤,那此次的會試基本可以說拜拜了。
因為不管什麼考試,首重頭場,頭場關鍵看首題,簡單來說,就是第一次四書題,第一道題,基本就能決定你的去留了。
考卷打眼一看,第一題論點偏離,後麵剩下的所有題都不用看了,直接落卷淘汰。
第一題不偏離大方向,才會細讀你的文章,然後點評,完了繼續看你後麵的文章,還是一樣,有一題偏離大方向,就基本涼涼了。
若是第一場的經義題基本都沒有偏離方向,則稱之為薦卷,上交房考主官複核,等經義卷全部批閱完畢,則由房考主官按照名額,選擇最優的上報副主考審核。
根據五經報考數量,每個閱卷房的名額不等,比如選《詩經》、《尚書》的較多,這兩房的名額就多,《春秋》較少,名額也就較少。
這是因為五經題有五道,選擇一道自己主攻的作答即可,其餘四道不需要作答,選擇治什麼經,在之前教育部報名會試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
閱卷團隊,也是根據這個來分配閱卷人手的。
為何說科考注重首場?則是因為閱卷量極大,為了在張榜前完成排名,考第二場第三場的時候,你首場的試卷已經謄抄完畢,開始閱卷了。
中不中,你在考試的時候,就已經根據你的首場答卷確定了,後麵的二三場,則是排名的參考,比如有些第一場答卷不分高下,就會用二三場的再進行對比。
當然,也不是說二三場沒用,首先,你要不出錯,不犯忌諱,因為二三場的表判、策論難度不大,中規中矩就過了,不算太難。
如此,這第一場就尤為關鍵,而第一題,更是生死角逐,中與不中,就在第一題的方向把握,選對了,進士及第,選錯了,三年後再來。
所以,想的比較簡單的,完全沒有煩惱,提筆就開始作答了,反而想的多的,此時卻已經陷入了兩難的抉擇當中,苦苦思索。
這,大概就是聰明人的煩惱吧。
最終,方維新一咬牙,選擇了反駁論。
無他,這道題要是出現在院試之前,甚至是鄉試的考場上,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支持論,但出現在會試上,他覺的沒那麼簡單,所以,決定賭一把。
因為,出題的人不一樣,以往科考,都是地方文官出題,鄉試也是正統翰林文官出題,這論調符合文官根本利益和核心理念。
但會試,是閣臣主考,首輔出題,那就不能簡單以常規文官去看待了,因為閣臣,已經脫離了文臣的範疇了。
下定決心,方維新不再猶豫,提筆在草稿紙上開始破題構思,蘸足墨汁,稍作思量,便開始寫道:
‘器雖非道,然無器不可以衛道;德雖可懷,然無威不足以製夷。君子不器,非謂棄武備而空談仁義;
遠人不服,正因文弱而招致輕侮。故治國者,當先礪劍戈而後施禮樂,未聞釋甲胄而能服獯鬻者也!’
。。。
其他的號舍內,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此刻,絕大多數人已經開始在草稿上構思了,會試對卷子要求極高,都是在草稿上做完,然後小心翼翼的騰譽在試卷上。
不能用絲毫差錯或者失誤,每次因試卷錯字、汙漬等等,被標為藍卷直接淘汰的不少,這種,直接以疑似做標記處理,直接擼掉。
此時,侯方域也已在奮筆疾書,他是胸有成竹,早就做過功課了,入場前一晚,侯方域請教侯恂,可有良言相贈。
侯恂隻說了一句:“會試殿試,文武、財政之問居高,當以武備、國財為要。”
喜歡明中祖:朱慈烺請大家收藏:()明中祖:朱慈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