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這一老一少,單說那呂維。
雖說是進了年,那呂府卻無那宋邸門前熱鬨。
咦?這呂維也是個當朝二品大員,妥妥的一個實權的人物,這年下的倒是沒有一個讓他迎來送往的?
倒是怨不得人不願意搭理他。那呂維看似榮寵正盛,拿了個當朝大員的職差,有統領六部之權。但是實際上卻是朝上官員也是個各有攀附,讓他夾於兩黨之間不可作為。
下層官員倒是有意攀附了他,然卻有了那無雙、王申做了例子,縱是想得到一個榮華富貴的那些個下層官員,也沒那置身白刃的膽氣,斷是不敢與之交往。
現如今,這呂相國的一雙兒女,又作出那苟且之事雙雙入獄。
不要說那當朝官員避之如瘟神,便是那家傭、仆從也是紛紛的告老的告老,請退的請退。
有些個更甚,便是卷了些個細軟做得一個不辭而彆。
如此,這偌大的相府倒也剩不下幾個人來。
倒是樹倒猢猻散麽?
這話說的有毛病。
樹倒了,猢猻才散,也是猢猻的仁義。
世間萬物,生靈萬種,有心智者多矣。就拿這猢猻來說,積年在那樹上過活,也是知那樹生老年月,歲月幾何,也是能陪那樹度了殘年。
人觀猢猻無智,隻為一日保暖生老繁衍。但是,有時候人卻比不得猴子。隻是有些個風吹草動,感知了災禍,便自行離散了去,也不管那樹倒與不倒。
說是這人情淡薄嗎?
不能什麼事都怪人情。
這呂維還沒死呢,便是個門可羅雀。宋邸正平年下治喪,卻是一番醫者蜂擁擁至,拜祭之人絡繹不絕。也有那滿城百姓結紅白二線於樹梢緬懷之。
無他,隻為一句“仁為始”。先有得仁,而後,才有那三綱五常。
世間萬物皆非一事一物,而是一番因緣和合而生。
就如現下,這東京汴梁漫天綻放的煙花一般。
工匠將那碳黃硝石化作火藥,經紙卷加工,而幻化出萬千的璀璨。
商賈行於市沿街叫賣,而百姓購之。
百姓於夜晚點燃,將那煙花綻放於夜空,隻等那萬般的流火,千般的璀璨綻放於夜空。
桑農隻望來年五穀豐登,長者以期驅瘟送神保得自家人丁興旺。
讀書人慕其璀璨詩詞歌賦頌之,孩童則觀其好耍,追之於街頭巷尾。
而綻放過後便如隨那銀花彩龍化作塵煙碎屑飄散而去。
如此便是因緣彆離,虛妄名滅,無可尋也。
世人觀之讚其華彩,且名之曰煙花。
少時看煙花,曾問我父上,此便是“緣起性空”麽?
我家那大人卻是一個惆悵無語,見其眼神無奈,便也按下心性不敢多問。
然又不禁沾沾自喜,心下饒是一個快慰。
讓你天天罰我背書!怎的?反噬了吧!
然,隨年歲增長,年過四十有女乖張。此時方才理解父親當時的愁悶。
隻因這“緣起性空”著實難答。
然則“性空”所指,乃萬物所生之相,然相無質,即為空。
但你又不能說這玩意兒啥都沒有。
所謂的“有”,便是存在人們心中的,對世間事物各自的看法,這種看法又在人的思維中轉換成想法。
於是乎,便產生了文字,去記錄那些事物。也就有了通過各種事物的現象,來闡述各自論點的學說和書籍。
然,所有的事物本質都不具備實體性、真實性和永恒性的。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在因為機緣聚散,而產生著千變萬化,並非一成不變。
而非隻有此時綻放於汴梁夜空的煙花。
可以說,世間一切物質和精神都沒有固定的本質,有的隻是過程和結果而已。
隻不過有的是彈指一揮,有些卻要經過萬世百代,非人之一生一世所能及也。
萬事萬物,並不是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而且世間事物也不會因為你以為的,而發生機緣的排序重組。
有道是“人誰無過,患不自知。知而弗改,是謂自欺。”而此“過”便是“有為”。
哪有人說了,不是說“無為”才是好的嗎?
這話也不能說是個錯。不過這“無為”並不是不乾事,而是在千千萬萬試錯之後,而選擇不去過分乾預。而且簡單的“隻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揍”。
“無為”的前提,是得去找到並梳理事情萬物機緣聚散的規律。此為“知”。
然後根據“知”去順應這種規律,從而發展各個環節的主觀能動性。
而後才能“天下莊周馬”的“無為”,這就是我們說的“智”。
且不是你看到那“無為之人”掐指一算,靈光一閃便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要這樣做,那就需要“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這句話深了去了,上學的時候,聽到老師說這“善者”便是“善良的人”。
這樣的解釋肯定是不對的。我家老爹愛較真,因為這事還專門跑過去理論過一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場關於“善”的辯論,勝負我不得而知。不過最後結果是,我被成功的罰坐到了後排,成為學渣雲集的“噴騷俱樂部”中光榮的一員。
也可能是老師用現實去教導我“擇其善者而從之”吧。
不過,到現在我還是認為“善”並非“好”和“善良”的意思。因為在任何哲學家的眼裡,是沒有好與壞,善與惡界定的。孔子也不例外,他的思想世界是很客觀的。
“善者”應該是指在“某個方麵”比你強的人。
如果硬把“善者”單純的理解成“好人”那麼下麵話就不好理解了。
“聞”不是聽到那麼簡單,而是指信息的收集。信息積累夠了,多了才能讓你有對的“選擇”。
這“擇”就是這句話的根本。
怎麼選擇?因為這“某個方麵”信息涵蓋量太大。
有適合自己的,有不適合自己的。比如說坑蒙拐騙,殺人放火,心狠手辣,逼良為娼,攻於心計等等等等。
即便是屁放的比我多,比我響,比我臭的也是屁之“善者”。
這些也要去“從之”嗎?
自然,這事看上去荒唐的很。
那麼,怎麼去做到正確的“擇”?
你得回到前麵那句“多聞”上,啊呸!多聞且不是聞屁啊!
那“聞”什麼?
“聞道”——聖人之“道”。
“多聞”的作用在於,使自己在三觀得到規範。隻有這樣才不會行差踏錯,麻木不仁。也隻有這樣才不會在選擇上出現問題。
於是乎,有了“聞”才能有“見”。
這“見”也不是單純的“看見”的意思。
更多的是指一個人對事物研究、實踐之後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思考。
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對事物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