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劫得以安然渡過,全因張丹青借助丹青之道模仿了十二祖巫,令九鳳徹底領悟了十二祖巫之道,並臻至圓滿境界。
於是,都天神煞得以順利布成,其威力甚至遠超從前。
否則,麵對這場劫難,張丹青根本看不到獲勝的希望。
無論如何,張丹青明白,自己的大道能否成功,才是關鍵所在。
曆經萬載光陰,他終於徹底融合了準聖之道,並將其融入自身。
講道結束,通天環視眾人:“斬屍之道,為師已講解完畢。
至於如何以善惡為依托,實現斬屍並達到準聖境界,這取決於每個人對善惡的獨特理解。
你們需自行參悟,一旦有所得,斬屍自是水到渠成;若始終未能領悟,困於無儘歲月亦非不可能。
紫霄宮三千賓客中,至今未能晉升準聖者數不勝數,更有不少迷失本心之人,汝等應引以為鑒。”
聽完此言,張丹青心中微動,想起了前世所聞的心學理念及善惡之論。
“師父,弟子對此有所感悟,請師父指點一二。”
“哦?丹青,不妨說來聽聽。”
通天向諸多弟子闡述斬屍之道時強調,真正的斬屍還需依賴各自的悟性和對善惡的理解深度。
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因此領悟也千差萬彆。
當張丹青聲稱有所領會時,連通天都為之意外。
張丹青想起自己在藍星時所了解的明代聖人王陽明的心學,頓時有所頓悟。
要知道,藍星上的那些凡人聖賢——如老子、孔子以及王陽明,即便隻是凡人,但他們的智慧同樣不容小覷。
尤其是王陽明,他被稱作最後一位聖人,因龍場悟道而一朝成聖。
即便放在奇幻世界裡,這也堪稱驚世之舉。
思想這類事物,諸如《道德經》,其實是老子將人生經驗總結成書流傳後世的結晶。
而王陽明所悟之道,竟能與《道德經》相提並論,足見其價值之高。
此刻,通天談及善惡之際,張丹青忽然覺得,陽明心學中的善惡理論或許可以與斬屍所需的善惡之道相互印證。
通天注視著張丹青,想知道他對善惡究竟有何見解。
“心之本體無所謂善惡;意念一起便有善惡之分;辨彆善惡即為良知;踐行善事、摒棄惡行便是格物。”
“嗯?”
通天聽罷這四句,頓時大感驚訝,目光灼灼地盯著張丹青。
這短短四句話立刻引起了通天的高度興趣。
身為聖人,他立刻明白了這四句話中蘊含的大道精髓,這正是大道的根本所在!然而,其他人卻完全摸不著頭腦,隻是困惑地望著張丹青。
“師父,關於善惡的道理,我認為善惡本身並沒有固定的意義。
人在初始時,並沒有善惡的想法,所以說是無善無惡心之體。”
“就像我與金鼇島有了意識後,這片洪荒對我來說,並沒有善與惡的區彆。
無論是截教還是闡教,無論是妖族還是巫族,對我來說都沒有善與惡。”
“我拜入截教,師父將您的道傳給了我,同時您與闡教的因緣也傳給了我。
自從我理解了無善無惡,接觸到外界後,外界對我有好有壞,於是產生了善與惡,因此這就是有善有惡意之動,所有的善惡都是根據利益來判斷的。”
說到這裡,眾人也開始陷入思考。
通天聽到這話,眼神中充滿了讚賞。
“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認為善惡就如同亙古的大道一樣,在無儘的虛空中永恒不變。
我應該追尋大道本源的真實善惡,這才是良知所在,所以說至善至惡就是良知。”
“唯有參透本源大道中的善惡,才能在洪荒中真正修行,行善除惡,這才是修道之路,這就是行善去惡即格物。”
“哈哈哈……”
聽了張丹青的話,通天不禁放聲大笑。
“好,好,好!”
“丹青,你能領悟到如此深度,為師感到非常欣慰。
有你在,我截教無憂矣。
你是否已經明白真正的善惡是什麼?”
張丹青沉思片刻回答道:“道在內心,所以善惡都在內心,心外無物,我的本性已經足夠,向外尋求道理於事物是錯誤的。”
張丹青的這一番話,讓他瞬間進入了獨特的悟道狀態。
截教的道,認為萬物都有一線生機,冷靜尋找,而張丹青剛剛所說的心學中的‘吾性自足’,突然與截教的道產生了共鳴。
通天此刻也有所感悟。
截教的一線生機,正是為了眾生考慮,無論何時,眾生陷入絕望時,都不應放棄希望,要積極尋找一線生機。
一線生機便意味著新的未來。
截教的修煉之道,核心在於把握一線生機。
這一線生機的獲取,需明辨是非善惡,全在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