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浩的童年,是在九十年代初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度過的。
村子裡的房子大多是土木結構,狄家的房子更是破舊不堪。
三間土房,中間是堂屋,兩邊是臥室,屋頂的瓦片缺了好幾塊,每到雨季就要在屋裡擺幾個破盆接水。
房子的牆壁因為年久失修,到處都是裂縫,冬天的時候山風從縫隙裡鑽進來,屋裡冷得像冰窖。
狄浩的父親在他四歲那年死於一場意外。
那是一個雨天,父親去山上砍柴,回來的路上踩滑了,從十幾米高的山崖上摔下來,當場就沒了氣息。
村裡人把他抬回來的時候,狄浩的母親哭得昏死過去,狄明抱著弟弟在一旁不知所措。
父親的死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親一個女人要養活兩個孩子,還要照顧年邁的外婆,生活的重擔幾乎要把她壓垮。
那時候狄浩還小,不太明白死亡的含義,隻是隱約感覺到家裡的氣氛變了,母親總是在夜裡偷偷哭泣,哥哥也變得沉默寡言。
但狄浩很快就明白了貧窮意味著什麼。
彆的孩子有新衣服穿,他和哥哥隻能穿彆人家不要的舊衣服,大小從來不合身。
彆的孩子有玩具,他們隻能用泥巴捏小人,用樹枝當刀劍。
最難熬的是吃飯,經常是連續幾天隻有稀粥和鹹菜,有時候連鹹菜都沒有,隻能用鹽水泡飯。
狄浩從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
當其他四五歲的孩子還在無憂無慮地玩耍時,他已經開始觀察大人們的表情和行為,試圖從中獲取信息。
他發現母親每次去村長家借糧食回來後都會紅著眼睛,他知道那不是因為高興。
他發現村裡有錢的人家看他們的眼神總是帶著一種優越感,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
這種觀察讓他過早地成熟,也讓他的心裡埋下了某種陰暗的種子。
狄浩七歲開始上小學,學校離家有五裡路,每天都要走一個多小時。
那時候狄明已經十四歲,跟著村裡的包工頭出去打工了,家裡的負擔稍微減輕了一些。
狄浩在學校裡很快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天賦。
無論是語文、數學還是其他科目,他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成績永遠是全班第一。
老師們都很喜歡這個聰明懂事的孩子,經常在課堂上表揚他。
但同學們對他的態度卻很複雜。
一方麵,大家都佩服他的聰明,考試的時候總想偷看他的答案。
另一方麵,他的貧窮又讓他成為嘲笑的對象。
他的衣服總是破破爛爛,鞋子經常開口,書包是用布縫製的,鉛筆用到隻剩一個小頭還舍不得扔。
更重要的是,狄浩從來不主動與人交往。
他總是獨來獨往,很少說話,即使被問話也隻是簡單回答幾個字。
這種孤僻的性格讓其他孩子覺得他很奇怪,有些膽大的開始故意疏遠他,甚至找機會欺負他。
那是一個冬天的下午,狄浩像往常一樣最後一個離開教室。
當他走到學校後麵的小樹林時,三個高年級的學生攔住了他。
領頭的是一個叫張強的五年級學生,他的父親是村裡的小賣部老板,在當地算是有錢人家。
“狄浩,聽說你很聰明啊?”張強似笑非笑地看著他。
狄浩沒有說話,隻是靜靜地看著他們三個人,計算著逃跑的路線。
“我們有道數學題不會做,你幫我們做做。”張強說著,從書包裡掏出一張作業紙。
狄浩接過來看了一眼,是一道很簡單的應用題,以他的水平幾分鐘就能做完。
但他察覺到了這幾個人眼中的惡意,知道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我要回家了。”狄浩把作業紙遞還給張強。
“著什麼急?”張強一把推了他一下,“先把題做完再走。”
狄浩被推得後退了幾步,書包裡的書撒了一地。
他彎腰去撿書,三個人卻圍了上來,開始踢他的書本。
“小乞丐,這麼破的書還要撿?”
“看看這書包,哈哈,是不是你媽用破布給你縫的?”
“還有這鞋子,腳趾頭都露出來了。”
狄浩默默地撿起書本,沒有說一句話,也沒有表現出任何憤怒或者屈辱的表情。
這種平靜反而讓三個人覺得無趣,張強一腳踢在狄浩的屁股上,把他踢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