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武城內,駐軍僅有一個營而已。
然而,當時官軍的一個營人數並不固定,完全取決於主官能招募到多少士兵。
長武駐軍的主官並非本地人,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
儘管他有心招募更多士兵,但由於缺乏支持,這一計劃難以實施。
相比之下,張景福倒是一個頗為愛民的官員,他深知民力的珍貴,因此對於募兵一事並不十分熱衷。
就這樣,募兵的事情便被擱置下來。
駐軍守官手下僅有五百人,這些兵力用來對付一些小毛賊或許還能遊刃有餘,但若是要與藍明泰,赫明堂這樣的強敵對抗,那簡直就是以卵擊石。
就在守官出城之際,城內的張景福迅速行動起來。
他與糧局委員以及府經曆程維雍一同商議對策,並決定在城牆上布滿火藥、滾木和擂石,以加強城防。
不僅如此,張景福深知這場戰鬥的重要性,他毫不猶豫地將團勇們全部動員起來。
一部分團勇被派遣負責城內的治安,確保城內的秩序井然。
另一部分團勇則迅速登上城牆,他們嚴陣以待,手中緊握著武器,準備迎接敵人的進攻。
就在這時,赫明堂率領著軍隊已經逼近城下。
士卒們行動迅速,毫不遲疑地向城頭搭起了梯子,企圖攻破城牆。
並且赫明堂的雲南火槍兵營不斷向城頭開槍,密集的火力如雨點般射向城頭,掩護著他們的登城行動。
然而,程維雍可不是一個普通的文官。
儘管他的本職工作是處理政務,但他對武道有著濃厚的興趣,並在閒暇時間裡刻苦練習。
他的刀劍技藝嫻熟,尤其擅長操縱西洋火器,這使他在戰場上擁有了獨特的優勢。
平日裡,程維雍經常出入軍營,與遊擊李祥豐等將領交情深厚。
他們相互交流軍事經驗,共同探討戰術策略。
這種文武之間的緊密合作,使得官軍在麵對複雜的戰局時能夠更加靈活應對。
在晚清這個動蕩的時期,西北地區的局勢異常混亂。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這場大亂局中,官軍方麵基本上做到了文武不分家。
許多文官不僅在政務上表現出色,而且在帶兵打仗方麵也毫不遜色,成為了保境安民的中流砥柱。
儘管晚清時期常被人詬病為昏庸無能,但至少在保境安民這一點上,清朝的基層官員們還是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為國家和人民儘到了自己的責任。
長武城內的大部分官軍都被騎兵團引誘走了,城中的防禦力量主要由團丁和一部分正規軍組成。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留在城中的這部分軍隊竟然都是團勇步兵,而且沒有人懂得如何操作火炮。
就在這時,程維雍的機會悄然降臨。
在西南城角處,有一門九節劈山炮靜靜地放置著。
程維雍瞄準了這個目標,毫不猶豫地發射了一炮。
刹那間,炮彈呼嘯著飛向城牆下方,那些正在忙碌著搭建雲梯的士兵、排隊向城上射擊的叛軍以及騎著馬指揮攻城的赫明堂的親兵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一擊打得人仰馬翻。
赫明堂的坐騎也未能幸免,它的馬腿被炮彈打斷,痛苦地嘶鳴著。
赫明堂本人更是疼得齜牙咧嘴,眼睛都氣得發紅了。
他怒不可遏地指揮部下繼續瘋狂攻擊,一定要攻下這座城池。